申利

申利越南语,生年不详,死于1139年或1141年,越南史籍文献又作「翁申利」,铭文数据称作「尚衰」,中国文献里称为「赵智之」),越南李朝中期的反政府人物。申利原为占卜师,曾寄居大理国,后来自称李仁宗皇帝之子,于李英宗初年起兵,号称「平王」(又作「平皇」、「平原大将」),经鸡洞(在今高平)、太原等地进军,攻取富良府(在今宣光河江安沛),威胁李朝帝都升龙,李氏朝廷派太尉杜英武等击退申利军队,申利最终被太傅苏宪诚所擒,再由朝廷定罪处死,事件结束。申利在封建时代被视为「僭号」的谋乱份子,而现代的越南共产主义学者则称其为起义者。

来历

申利的来历,散见于越南中国文献。据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申利原是一名「卜者」,在1140年(绍明元年)自称李仁宗(1072─1127年在位)之子,发动起事。[1]铭文数据《巨越国太尉李公石碑铭序》称他为「妖童尚衰」(「尚」即越南语的thằng,为对男子的称谓),并有载他伪称「仁庙(即仁宗)孤子」起事。[2]中国文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绍明二年),广西官员向宋廷报告指有一位由李乾德(即李仁宗)之妾所生的儿子,投靠大理国寄住,改姓名为「赵智之」,自号平王,并在李英宗(1138─1175年在位)刚继位时,由「大理国遣还」到李朝境内,起事反李。[3]关于大理国协助赵智之的请况,宋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大理以兵三千助之」,亦即有实质的军事支持。[4]此外,亦有中国典籍说赵智之自号为「南平王」。[5]虽然越、中两国史书的记述略有差略,不过越南史家吴仕考证认为,「智之申利是一人」。[6]

现代越南共产主义学者明峥指出,申利的起事,是农民及手工业工人阶层,与李朝政府之间相互矛盾所致。李朝朝廷不许人民使用竹子和锋利的武器,限制社会生产,人民不满情绪日渐滋长,明峥认为申利正是在此一情况下,农民及手工业工人号召起来。[7]此外,越共学者又提出李朝官府对农民进行剥削,加以旱灾、水灾、农作物歉收接连发生,导致人民日益忿恨,导致申利的「起义」事件。[8]

起兵反李

申利从越南李朝北部边境开始起事。据铭文数据,申利在鸡洞(位于高平省)聚集党羽,举行起事。[2]而有关申利起事时间,越南史籍记载有所混淆,《越史略》称是「己未绍明三年」(己未是1139年,绍明三年却是1140年),《大越史记全书》称是「庚申绍明三年」(1140年)。[9]申利军队从水路经太原州,经西农州、陆令州(越南史籍又作隆令州,中国史籍则提到龙令州),迅速占据上原州(又作上源州)、下农州等地。[10]

申利又向中国寻求支持。据中国史籍记载,1139年(绍明二年)农历六月,申利(即赵智之)由大理国送入境,驻在龙令州驮河,又派人携金五十两、象一头作礼品到宋朝广西,向当地官府要求借兵。广西经略安抚司不敢随便应承,密令沿边各部落如接到申利请求便要婉拒,又向宋廷报告李朝政府军与申利起事军战情紧张,「相敌势力不及」。宋廷下令各地不得接纳申利之请,并要广西官府提高戒备。[3]

申利进据上原州(又作上源州)、下农州等地时,招募亡命之士及部落士兵加入,此时申利势力增加至八百余人。[11]于是申利建政立号(《巨越国太尉李公石碑铭序》称他的号是「平原大将」、《越史略》称他号「平皇」,《大越史记全书》称他号「平王[12]),册立妻妾为皇后、夫人,儿子为王侯,封赐手下党羽以各级官爵。据《大越史记全书》载,1141年(大定二年)正月,申利势力已达千余人,又运用宣传策略,声称申利善于兵术,使溪峒部落民族震慑,不敢抵抗。[13]

李朝政府调兵遣将,以镇压申利的起事。《大越史书记载》,李氏朝廷因「边吏上书告急」,乃于1141年(辛酉大定二年)农历二月(《越史略》载是「己未绍明三年」二月),派谏议大夫刘禹儞(《越史略》作刘禹偁,《巨越国太尉李公石碑铭序》作刘高儞)率兵由陆路、太傅许炎率兵从水道讨伐。朝廷军到博沱江时与申利水师交战,申军得胜,斩朝廷军的先锋将领苏渐。申利在此战得胜后,返回上原州,于博茹县修建关隘,以防御朝廷军。刘禹儞继续率军讨伐,攻破博如,在蒲汀与申利水军大战,朝廷军再度战败,兵将折损过半而回。[12]

此时(《大越史记全书》指在四月),申利移驻西农州(在太原省),并打算乘胜追击,派上源宣化、感化、永通人攻破富良府 (在今宣光河江安沛)。申利迁至富良,与一众部下商议攻取国都升龙之策。李氏朝廷改派太尉杜英武统兵征讨。申利与杜英武军队在南旷津(《巨越国太尉李公石碑铭序》作南旷津;《越史略》作旷驿;《大越史记全书》作广驿,又称交战日期是五月辛卯)爆发大战,杜英武采化整为零的策略,「分兵为十道,以备不虞」,申利军虽众多,但一交战便土崩瓦解,死伤众多,杜英武率军追击,擒获申利手下的万崖州首领杨目、金鸡洞首领周爱,送至升龙判决。申利仅以身免,逃回陆令州。李朝政府在此一战役后致力善后,由杜英武招集申利败卒,又安抚杨目、周爱,赐与御府盐等物品。[12]

败亡

申利退回陆令州后,杜英武继续征讨。十月(《越史略》称当年是己未绍明三年,《大越史记全书》称当年是辛酉大定二年),杜英武攻破陆令州,俘掳二千余人,申利本人则逃至谅州(今谅山),被太傅苏宪诚所擒,押送升龙待判。李朝政府又命李义、林安等招俫申利党徒。而申利本人由廷尉审理,再经李英宗皇帝本人治判,判处申利及其与谋者二十人斩刑,其余各以轻重论罪,被迫参与者得豁免。事件平息。[14]

评价

越南封建时代,申利被描写成「僭号」,与他的部下的起事是「同谋作乱」性质。[15]到现代,越共学者认为申利事件是一次「农民起义」[7],也是李朝最大的「人民起义」之一。[16]

中国大陆学者杨武泉认为,申利曾向中国大理国宋朝寻求协助,是「籍外力争位,本非义举」,又否定越共学者的看法,「《越南历史》(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着)、明峥《越南史略》却称之为『起义』,实不可解」[17]

参考文献

引用来源

  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李纪·英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85页。
  2. 《巨越国太尉李公石碑铭序》(1159年刻成),及注文,收录于潘文阁、苏尔梦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北属时期至李朝》,远东学院、汉喃研究院,190及194页。
  3.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蕃夷四》,绍兴九年六月二十七日条,郭声波点校,四川大学出版社,186页。
  4.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九,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752页。
  5.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三零《交趾》,浙江古籍出版社,2593页。
  6.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四,大定二年春二月条,第三十六叶。
  7. 明峥《越南史略》,北京三联书店,80页。
  8.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3-204页。
  9. 《越史略》卷下,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97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李纪·英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85页。
  10. 《越史略》卷下,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97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李纪·英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85─286页。
  1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李纪·英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85─286页。
  12. 《巨越国太尉李公石碑铭序》(1159年刻成),收录于潘文阁、苏尔梦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北属时期至李朝》,远东学院、汉喃研究院,190页;《越史略》卷下,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97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李纪·英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86页。
  13.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李纪·英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86页。
  14. 《越史略》卷下,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97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李纪·英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86页。
  15.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李纪·英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86页。
  16.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4页。
  17.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杨武泉注,北京中华书局,66─67页。

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大越史记全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越史略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