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隆人
瓦隆人(法语:;瓦隆语:),又称瓦隆尼亚人,主要分布于比利时南部瓦隆尼亚,现有人口353万多人,居于比利时南部的瓦隆人多说法语,但在私领域仍说瓦隆语,与北方说荷兰语的弗拉芒人相对;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瓦隆人在文化与社会上受法国影响深远。
瓦隆人 | |
---|---|
![]() 瓦隆大区旗帜 | |
总人口 | |
3,536,813 | |
分布地区 | |
![]() ![]() | |
语言 | |
法语、瓦隆语 | |
宗教信仰 | |
天主教 |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民族分布

瓦隆人多分布于比利时南部瓦隆大区,部分散居在法国北部省和阿登省,另有少数迁居美国、加拿大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瓦隆大区下辖埃诺省、列日省、卢森堡省、那慕尔省以及瓦隆布拉班特省五个省份,首府为那慕尔;瓦隆大区面积达16,844平方公里,占比利时总面积的55%。
人口
瓦隆人口占比利时总人口31%,约莫有3,536,813人。[1]
地理环境
瓦隆大区为瓦隆人主要分布地,地形平坦、偶有平缓丘陵,蕴含大量煤矿,使得该地区日后成为比利时钢铁冶金重镇;默兹河流经瓦隆大区那慕尔、列日等地,南临阿登森林,故本区拥有比利时大部分水与林木自然资源。[3]
瓦隆大区列日省东部阿登谷地蕴含温泉区,以斯帕(Spa)小镇最为著名,自罗马统治时代便引其矿物温泉治疗疾病,至此之后一直是欧洲权贵洗浴中心,水疗(spa)一词更得名自该地名。[4]
历史沿革
瓦隆人之祖先为居于高卢地区之比利其人。西元前57至52年,凯撒征服包含今日比利时在内之高卢地区凯尔特人诸部落后,创建高卢行省,罗曼语系之拉丁文成为当地主导文化与教育之语言;西元275年,日耳曼民族法兰克人入侵高卢,罗马帝国采怀柔政策,允许部分法兰克人移入今比利时北部与西部地区,罗马化的比利其人则移居罗亚尔、塞纳河和斯海尔德河一带,致使比利时境内出现北部受日耳曼民族影响、南部以高卢-罗马人为主之语言与文化分界。[5]
南北语言分界
自凯撒征服高卢以来,随着罗马军队驻扎,拉丁语成为当地主要语言,直至275年法兰克人移入,才使得比利时北部成为西日耳曼语通行地,尔后发展为弗拉芒语和荷兰语,而南方则继续由高卢-罗马人占有,拉丁语和当地高卢方言混融后,逐渐演变为中古法语,亦即瓦隆人多数口操之语言。[6]西元十世纪法兰德斯地区成为法兰西王国重要伯爵国,以法语为行政语言,即使在使用弗拉芒语之地区,法语也被视为是象征社会阶级和文化水准之语言;勃艮第王朝以来,由于受到法语主流文化影响,比利时地区以法语为文化与行政语言,无论在北部法兰德斯地区、南方瓦隆尼亚地区,使用法语都被视为是菁英、布尔乔亚和时尚文化的象征,而弗拉芒语则被看作是中下阶级之语言。
弗拉芒运动与瓦隆运动
自中世纪起法语一直是比利时地区之优势语言,直至1830年比利时独立建国才有所转变,同时激发南北弗拉芒人与瓦隆人之对立。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欧洲盛行提倡民族语言之风潮,比利时独立后以法语作为官方语言,激起北方弗拉芒人之不满,发起弗拉芒运动试图争取荷语和法语并行,有感于北方日渐高涨之弗拉芒意识,南方瓦隆人亦组织瓦隆运动,试图捍卫「法语阶级」之既得特权,并保护法兰德斯地区法语人口之权益。南方瓦隆尼亚地区拥有丰厚之工业资源,再加上西元1885年比利时进占刚果,成立刚果自由邦,至1908年正式并入国土,瓦隆尼亚地区之煤钢及传统工业受益于殖民地的大量煤矿原料,使瓦隆尼亚地区晋升为19世纪全欧最先进的工业区之一。[7]在经济上大幅领先北方荷语区,瓦隆人轻视北方不谙法语之弗拉芒人为「法兰德斯佬」(Flamingants)。[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间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弗拉芒人与瓦隆人之对立。瓦隆运动虽为对抗弗拉芒运动而发起,但基本上是以国家认同为出发点,在「我是瓦隆人,但首先是比利时人」的前提下,不愿比利时走向种族分裂的道路。德国在占领比利时时期扶植激进派弗拉芒人,以亲德为条件换取弗拉芒运动政治实体化,亲德派发起战线运动,反对不谙荷语却指挥荷语区部队之将领;瓦隆运动则在朱尔·德斯特雷领导下越发激烈,在《给国王的一封信》中宣称「根本没有比利时国,但确有瓦隆尼亚和法兰德斯」,应积极推动联邦自治,并且亲制瓦隆旗帜,设立瓦隆节,推动本土艺术和文化运动。[9]由于欧洲经济衰退,战间期民族运动一度暂缓,但随着经济复苏,北方法兰德斯工业进展神速,相较之下南方瓦隆尼亚地区却因工业设备老旧、自由经济又受政府干预而受挫,致使工业和经济优势开始出现南北逆转;北方经济跃进与工党茁壮,使得工人与中小企业家支持弗拉芒运动,荷语地位逐步提升,于1932年通过区域法将比利时分为荷语区法兰德斯、法语区瓦隆尼亚与双语区布鲁塞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皇室问题
1940年德军再次入侵比利时,部分激进派弗拉芒人与德国进行协商,而瓦隆人则属抗德一方;战后亲德派弗拉芒人受到惩处,出现不少误判情况,引起弗拉芒人对瓦隆人之不满,也造成瓦隆人产生认为「弗拉芒佬」对国家不忠不义之印象。[10]再者,瓦隆人极力反对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复位,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并未随政府流亡英国,而是流于德占区并与希特勒商议关于比军战俘问题,更于停战后被德军带往奥地利,此举引发争议,是谓「国王问题」;相较于瓦隆尼亚地区,荷语区居民支持国王复位,最终通过公投结果由复位方获胜,但瓦隆尼亚地区爆发多起流血抗议行动,并决定组成临时政府,致使利奥波德三世逊位其子博杜安。政治上皇室问题激化南北对峙,而经济上瓦隆尼亚地区因经济转型越渐没落,相较之下法兰德斯地区通过国际投资、金融业等越趋现代化,取代南方老式工业区;由于经济地位改变,法兰德斯地区运用政治影响力推动宪政改革,陆续推动荷语成为法兰德斯地区唯一官方语言、荷语宪法等,终于1993年通过修宪使比利时走向联邦制。
社会、家庭与婚姻
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瓦隆人深受法语文化影响,有别于北方与日耳曼文化接近之弗拉芒人,传统上瓦隆人之社会组织和家庭文化皆与法国等同操罗曼语族者较为相近。
现代瓦隆人在社会活动上与当代比利时人别无二致,家庭组成以父母与孩子构成之内核家庭为主体,但也不乏与年长祖父母同居之情形;瓦隆社会普遍结婚年龄为25至30岁,近年来离婚与再婚率有上升趋势,也渐为社会所接受。[11]
产业与生活
比利时南部瓦隆大区为瓦隆人主要分布地,该地区煤矿资源丰富,拥有数以百计的煤矿场,以大奥尔尼、吕克树林、卡济耶森林和布莱尼四处矿场最为著名,构成一条长约170公里、宽3到15公里,由东到西横亘比利时南部的富饶煤矿脉。丰富的煤矿资源赋予瓦隆人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不仅有助于比利时工业革命,表层和地下煤矿业亦成为瓦隆人赖以维生的重要产业,当地社会、经济、工业和技术都与煤矿业习习相关。[12]发展钢铁、玻璃和纺织工业,19世纪瓦隆尼亚地区成为重要制造业中心,然而随着第二次大战时期采煤场关闭和战后传统重工业衰弱,严重影响瓦隆人经济,使得瓦隆人在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早期比利时高失业率风暴下,所受打击远大于北方弗拉芒人。
信仰与习俗
瓦隆人普遍信仰天主教,并且拥有相当多样的民俗节日,当中以班什狂欢节和瓦隆节最为著名。
班什狂欢节

班什是一座建于中世纪的小城,位于[瓦隆大区中的埃诺省,以举办班什狂欢节而闻名;班什狂欢节是欧洲现存最早的街道狂欢节之一,可追溯至中世纪,其确切起源至今仍然不明,但有一流传甚广的传说认为其起源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之妹玛丽亚于西元1549年为欢迎其兄与外甥菲利浦二世来访,特命居民沿街列队欣赏贵客充满异国风情和色彩缤纷的服装有关。[13]
班什狂欢节于每年大斋节前三天举行。嘉年华的第一天是周日,戴着面具的人群挤满大街小巷,而男子会身着奇异的女装;最后一天则为周二,会有上百人装扮成传说人物吉勒(Gille),身穿红、黄或黑色服装,头戴插着鸵鸟羽毛的帽子,脚踏木屐,配戴铃铛,戴着蜡质面具,随鼓声穿城而过,后面跟着滑稽小丑、农夫、铜管乐队和狂欢人群组成熙熙攘攘的游行队伍。[14]吉勒是班什狂欢节中最重要的人物,在游行过程当中会向四周人群抛撒橘子,被抛出的橘子被视为是吉祥物,接到的人相传能一年无灾无难。班什狂欢节与法国尼斯、德国科隆和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并称欧洲四大著名狂欢节,并于2003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瓦隆尼亚节
瓦隆尼亚节起源于西元1923年,由瓦隆爱国主义者发起以纪念1830年9月比利时独立。瓦隆大区的各城市都会在9月份第三个星期日举办相关活动庆祝瓦隆节,但以瓦隆大区首府那慕尔所举办的庆典最为有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那慕尔高跷。[15]
文学与艺术
现况
20世纪以前瓦隆尼亚地区是比利时钢铁和煤炭产业内核地区,但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煤铁工业迅速没落,使得瓦隆人不再享有中世纪以来之经济优势。西元2012年瓦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61万欧元,只比欧盟国家整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数2.58万欧元略高一些;相较之下,弗拉芒人积极朝知识经济转型,加上邻近荷兰、德国等国,有助于汲取高科技技术和发展物流产业,致使法兰德斯地区远较瓦隆尼亚地区更能紧密地融入了整体欧洲经济,弗拉芒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7万欧元,法兰德斯地区出口量更占比利时全年总出口量的82%。由于经济衰退,西元1990年后瓦隆人一直饱受失业率所苦,较之于弗拉芒人6.3%的失业率,瓦隆人失业率高达15.4%,甚至高于比利时整体失业率之10.7%;正如过去弗拉芒人移居瓦隆尼亚地区以谋生,如今不少瓦隆人为求生计迁往布鲁塞尔和法兰德斯地区。
在教育上,法兰德斯地区和瓦隆尼亚地区的教育水准出现严重的分歧,在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法兰德斯地区的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排名第6,而瓦隆尼亚地区只排名第23位;该项评估旨在衡量15岁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的技能,也就是说,数百年来瓦隆人之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皆优于弗拉芒人的局势已然逆转。[18]
参考数据
- .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0) (英语).
- 张学谦. (PDF). 2007: 142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30).
- 国际商报:〈瓦隆:机会之土〉,《瓦隆经贸专刊》
- 艺龙旅游指南. . 2011-11-19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9).
- 张淑勤. . 台北. 2005: 132. ISBN 9571441538 (中文).
- 蔡芬芳. . 台北. 2002: 23. ISBN 9578013752 (中文).
- 蔡芬芳. . 台北. 2002: 21.
- 张淑勤. . 台北. 2005: 133.
- 张淑勤. . 台北. 2005: 134.
- 张淑勤. . 台北. 2005: 135.
- .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英语).
- .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英语).
- .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英语).
- .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1) (英语).
- . [2017-05-13] (英语).
- .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英语).
- .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6) (英语).
- .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