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鲹
玫鲹(学名:),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鲹科鲹属下的一个种,属于热带海水鱼。
玫鲹![]()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纲 Actinopteri |
目: | 鲹形目 Carangiformes |
科: | 鲹科 Carangidae |
属: | 鲹属 Caranx |
种: | 玫鲹 C. rhonchus |
二名法 | |
Caranx rhonchus | |
![]() | |
异名 | |
|
分类及命名
本种首先由法国博物学家ÉtienneGeoffroySaint-Hilaire于1817年根据埃及亚历山大的标本进行科学描述,该标本被指定为模式种。他将这种物种命名为Caranx rhonchus,具有拉丁语起源的特定加词,意思是「吸食」或「呱呱叫」,指的是当从水中拉出时本种经常发出的声音。[1][2]Caranx属的物种放置后来被修改为Decapterus属,尽管所有作者都没有接受修订,该物种状态多年未确定。该物种于1919年由亨利·威德福勒(Henry Weed Fowler)以Caranx angolensis的名义独立更名一次,在同义词被识别之前,该物种同样转移到Decapterus属。[3]
特征
本鱼体呈长椭圆形且侧扁,背侧轮廓与腹侧轮廓大致相同,[4]背鳍2个,背鳍硬棘9枚;背鳍软条28-32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25-28枚,胸鳍和臀鳍短,侧线在前方呈微拱形,在背鳍叶末端后变直,两个颌骨都有不规则的细小牙齿带,[5]有50至58个鳃耙和24个椎骨。体呈蓝绿色至橄榄绿色,腹部银白色,通常有一条从头部到尾鳍底部的黄色条纹。除了尾鳍黄色外,其他鱼鳍是暗色透明的。第二背鳍在尖端有黑色斑点和狭窄的白边,鳃盖上也有黑斑,体长可达60公分,体重可达1公斤。
生态及经济利用
本鱼成鱼主要栖息在沙泥底质的大陆棚、稚鱼则活动在河口、潟湖等浅水域,成群活动,有时会混在其他种类的鱼群中,属肉食性,以其他鱼类、甲壳类、软件动物等为食,[6][7]猎物依年龄及季节变化所占的比例不同,主要在白天猎食。为重要的商业性鱼类,在摩洛哥、塞内加尔和地中海的渔业捕捞数量最多,主要用拖网、围网和刺网捕捞,粮农组织渔获量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至2007年期间,非洲和欧洲每年的捕捞量为每年1500至3700吨,以生鲜、冷冻、熏制、盐腌出售,用于鱼粉和油。
参考文献
- Khanna, D.R.; P.R. Yadav. .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 2004: 400. ISBN 978-81-7141-908-1.
- Geoffroy Saint-Hilaire, E. . 1817: 18–27.
- Overko, S.M. . M.J. Chabanne; M.J.A. Gulland; P. Fréon; M. Ansa-Emmim (编). . CECAF/ECAF Series - 78/10. Rome: FAO. 1979: Appendix 14 [200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3).
- Fischer, W; Bianchi, G.; Scott, W.B. . Ottawa: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81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0).
- Günther, A.C.L. . Brit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860: 171.
- Kompowski, A. . Acta Ichthyologica et Piscatoria. 1976, 6 (1): 35–57. ISSN 0137-1592.
- Wysokinski, A. . MIR, Studia i Materialy, Ser. B. 1973, 29 (1):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