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之
王徽之(338年—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黄门侍郎,后来辞官退居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
王徽之是书法名家,自幼从父学习,有「徽之得其势」的评价[1],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轶事

颐和园长廊绘画:子猷爱竹
王徽之有个「乘兴而来」的小故事,在他退居山阴后,冬天的一个夜晚,屋外白雪皑皑,王徽之一时兴致大发,命人置酒,后来想起好友戴逵,但当时戴逵在剡县(今浙江省嵊州市),两人相距甚远,但王徽之仍然坚持要拜访好友,于是徽之当晚乘舟而行,第二日中午方至,但到了戴逵门前却不入。旁人问原因,王徽之:「我本是乘酒兴而来,现在已尽兴致,自然该回去了。[2]」
王徽之以爱竹闻名,曾说过「何可一日无此君邪」[2]。
王徽之与弟弟王献之感情颇深,后来王献之身染重病,先一步离开人世。王徽之奔丧时不哭,只是在灵床上呆坐,他拿起献之生前爱弹的琴,曲不成调,将琴摔在地上,悲恸道:「子敬(王献之字)啊!人和琴都已经走了啊!」,这就是「人琴俱亡」的典故了。后来过没几个月,王徽之就过世了[3]。
参考文献
- 黄伯思《东观徐论》:「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徬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