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
牵牛(学名:)属旋花科番薯属,有些地区称它喇叭花,而日本人称其为朝颜(),原产地亚热带亚洲、北美洲。
牵牛![]() | |
---|---|
![]() | |
《植物学杂志》(1793) Convolvulus nil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茄目 Solanales |
科: |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
属: | 番薯属 Ipomoea |
亚属: | 虎掌藤亚属 I. subg. Ipomoea |
: | 牵牛 I. sect. Pharbitis |
系: | 异叶牵牛系 I. ser. Heterophyllae |
种: | 牵牛 I. nil |
二名法 | |
Ipomoea nil (L.) Roth, 1797 | |
异名 | |
|
形态
一年或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或称藤本植物,全株具有短毛。因此种植牵牛花一般在春天播种,夏秋开花,其品种很多,花的颜色有蓝、绯红、桃红、紫等,亦有复色品种,花瓣边缘的变化较多,是常见的观赏植物。果实卵球形,可以入药。
牵牛叶子通常三裂,基部心形。花呈白色、紫红色或紫蓝色,漏斗状,雄蕊5枚,长度不一,花丝基部被柔毛,萼片5枚,雌蕊1枚,子房3室,柱头头状。花期以夏季最盛。种子具有药用价值。
- 栽培种“”
- 牵牛子
名称由来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载:「此药始出山野牵牛谢药」。[1]
牵牛花的名称由来有两个说法: 一是根据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有一农夫因为服用牵牛花种子而治好痼疾,感激之余牵着自家的水牛,到田间蔓生牵牛花的地方谢恩[2];另一种说法是因为牵牛花的花朵内有星形花纹,花期又与牛郎织女星相会的日期相同,故而称之。
药用
牵牛花是有毒植物,不可胡乱食用。作为中药用的是牵牛的种子,中药名为“牵牛子”,别名二丑、黑丑(表面灰黑色)、白丑(表面淡黄白色),主要来源是裂叶牵牛和圆叶牵牛两个品种。[3]
- 性味:
性寒,味苦
- 功用:
- 主治:
牵牛子含棕榈酸、赤霉素甲3、赤霉素甲20、赤霉素甲26、甲27,牵牛子酸丙、丁等。虽有小毒,但可治水肿、痰满喘咳、便秘、蛔虫、脚气等症。孕妇及气虚脾虚者忌服。
有毒部位: 全草有小毒,种子毒性强。 中毒症状: 幼儿或家畜误食,有四肢无力、头昏、食欲不振等症状。 急救方法: 催吐 分布: 全台低海拔山野及荒地皆有分布,嘉义以南县市尤多,各离岛上也十分常见。 用途: 可栽培供观赏。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牵牛花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牵牛花
- Jepson Manual Treat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luka Species Profile
- HEAR Species Prof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裂叶牵牛 Lieyeqianni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牵牛子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