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物

爆裂物,是一种含有大量势能的反应性物质,如果突然释放,通常会伴随光,热,声和压力的产生而引起爆炸。泛指能够引起爆炸现象的物质。例如炸药、雷管、黑火药等。粉尘、可燃气体、燃油、锯末等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爆炸的物质,广义上也属于爆炸物。

定义和分类

爆炸物能以其不同的性质去分类,例如以其扩张的速率去划分。一种物质如能产生爆轰,即爆炸速度音速要快十多倍或以上的称作「猛炸药」;如这种物质只能产生爆燃,即爆炸速度低得多,即称作「低速炸药」,如火药发射药,现在使用上有别于炸药的。

现代标准的烈性炸药的爆速是天然的,因为即使是做成大块和在开放空间,但到达爆炸条件便会以一定的速度爆炸,所以有相对固定的爆速。相对低速炸药如果在适当条件也可以产生可观的爆炸力,例如把其做成极小的粉末和放在封密的坚固容器中引爆,也意味没有一个固定的爆速,但即使在理想条件下仍然远逊于猛炸药。

如以「爆感度」划分,即可分作一、二及三类,如只需极少能量或压力即可引爆的称作「起爆炸药」或「一级炸药」,爆感度较低的即可称作「传爆炸药」或「二级」及「三级炸药」。[1]

不等爆感度的炸药的应用不一,第一级是只需要打击或压力便爆,二级是用火烧便爆的,两者作为信管用的。第三级才是须要猛火或别的炸药引爆的,所以较安全并成为最常用的主炸药。

化学品爆炸物(燃料-氧化剂预混料)

量高的化合物一般都可以作为含能材料。诸如黑索金奥托金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硝酸铵等的化学品爆炸物都属于含氮化合物。亦有少数不属于含氮化合物的化学品爆炸物,例如三过氧化三丙酮

研发方向

  • 五唑阴离子盐(全氮阴离子盐)
  • 炼状全氮阳离子盐

种类

名称 分子式 密度 (g/cm3) 相对当量系数 首次合成年份 注解
八硝基立方烷C8(NO2)81.982.38[2]1999现今性能最强的几种化学品炸药之一,以现时技术,该化学品的合成成本十分昂贵,比同等质量的黄金还要贵。
4,4'-二硝基-3,3'-氧化偶氮呋咱C4N8O82.021.95实验性的烈性炸药,爆炸威力和八硝基立方烷相近
六硝基苯C6(NO2)61.9851.85具有中等的光感度,因此很难被安全使用。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6H6N12O122.0441.801998性能强,但感度较高,安全性不佳。
1,3,3-三硝基氮杂环丁烷C3H4N4O61.841.70
奥托金C4H8N8O81.911.701930现今军事上使用的综合性能最好的炸药。冷战时被用作核武器的起爆装药。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C(CH2ONO2)41.771.661894一种比三硝基甲苯对撞击及摩擦更敏感的炸药,所以一般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材料配合使用。用于反坦克武器
乙二醇二硝酸酯C
2
H
4
N
2
O
6
1.49181.661870
硝基三唑酮C
2
H
2
N
4
O
3
1.911.601905
二氨基二硝基乙烯C
2
H
4
N
4
O
4
1.8851.601998对撞击、摩擦和静电火花均不敏感,被公认是一种热稳定性好且有较高能量水平的重要含能化合物。
胶状炸药(92% 硝化甘油 + 7% 硝化纤维92% C
3
H
5
N
3
O
9
+ 7% (C6H9(NO2)O5)n
1.8851.601875
塑料胶炸药(45%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 45% 硝化甘油 + 5% 二甘醇二硝酸二甘酯 + 4% 硝化纤维45% C5H8N4O12 + 45% C
3
H
5
N
3
O
9
+ 5% (NO3C2H4)2O + 4% (C6H9(NO2)O5)n
1.60
黑索金C3H6N6O61.8161.601899感度低,起爆容易,是综合性极佳的炸药。
A-5 合成物(98% 黑索金 + 2% 硬脂酸98% C3H6N6O6 + 2% C18H36O21.60
赤藓醇四硝酸酯C
4
H
6
N
4
O
12
1.60
硝酸甲酯CH3NO31.2031.54有毒,吸入可引起头痛。
奥梯炸药(80% 奥托金 + 19% 三硝基甲苯 + 1% 2,4-二硝基甲苯)80% C4H8N8O8 + 19% C7H5N3O6 + 1% C
7
H
6
N
2
O
4
1.54
硝化甘油C
3
H
5
N
3
O
9
1.61.50[2]1847极易由于受热、撞击而爆炸,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C-4 合成物(91% 黑索金91% C3H6N6O61.37[2]稳定性非常高,即使受到枪击也不会被引爆,被放到火中也只会慢慢地燃烧。只能结合引爆剂以电雷管引爆。
塞姆汀炸药 1A(76%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 6% 黑索金76% C5H8N4O12 + 6% C3H6N6O61.35
A-IX-2(76% 黑索金 + 20% 铝 + 4% 蜡)76% C3H6N6O6 + 20% Al + 4% 蜡1.65—1.751.351938
H-6 合成物(44.0% 黑索金 + 29.5% 三硝基甲苯 + 21.0% 铝粉 + 5.0% 石蜡 + 0.5% 氯化钙44.0% C3H6N6O6 + 29.5% C7H5N3O6 + 21.0% Al + 5.0% CnH2n+2 + 0.5% CaCl
2
1.35军用烈性爆炸物,成份有黑索金、三硝基甲苯、铝粉、石蜡、氯化钙,稳定性比铝末混合炸药要好
B 合成物(63% 黑索金 + 36% 三硝基甲苯 + 1% 蜡)63% C3H6N6O6 + 36% C7H5N3O6 + 1% 蜡1.33被用作内爆炸式核武器的爆炸透镜
C-3 合成物(78% 黑索金78% C3H6N6O61.33
彭托利特炸药(50%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 50% 三硝基甲苯50% C5H8N4O12 + 50% C7H5N3O61.33
铝末混合炸药(42% 黑索金 + 40% 三硝基甲苯 + 18% 铝粉)42% C3H6N6O6 + 40% C7H5N3O6 + 18% Al1.30含有的铝末能使爆炸脉冲持续更长,造就其更大的破坏力。它通常用于鱼雷弹跳炸弹高脚柜炸弹大满贯炸弹
硅藻土炸药(75% 硝化甘油 + 23% 硅藻土75% C
3
H
5
N
3
O
9
+ 23% 硅藻土
1.25第一个比黑火药更安全可控,且爆发力更强的炸药,由诺贝尔发明,主要成份是硝化甘油、硝石和碳酸钙,以及可以吸附液体的物质
特屈儿C7H5N5O81.731.25热安定性较好,对摩擦及撞击都不很敏感
苦味酸C6H3N3O71.7631.201771基于它用做黄色染料的历史和极强的染黄色能力,又被称为「黄色炸药」,曾广泛用于装填炮弹、航空炸弹、地雷、手榴弹等几乎所有军用弹药。
三过氧化三丙酮C6H12O4(二聚体)
C9H18O6(三聚体)
C12H24O8(四聚体)
1.18是有机过氧化物起爆药及二甲基过氧化酮的闭环三聚体,起爆力介于雷汞与叠氮化铅之间,是少见不含氮的炸药
三氨基三硝基苯C6H6N6O61.931.17
阿马托炸药(80% 三硝基甲苯 + 20% 硝酸铵80% C7H5N3O6 + 20% NH4NO31.10一战二战中,作为航空炸弹弹药深水炸弹水雷的原材料被广泛使用[3]
硝化纤维(C6H9(NO2)O5)n (单硝化纤维素)

(C6H8(NO2)2O5)n (二硝基纤维素)
(C6H7(NO2)3O5)n (三硝基纤维素)

1.101845一种无烟火药、或称「白火药」。多数用于制作弹射体的发射药,取代燃烧后会发生烟雾的「黑火药」。
硝基甲烷CH3NO21.10室温下为无色油状有微弱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有较大的极性,可燃,有毒,具爆炸性
六硝基茋[C6H2(NO2)3CH]21.05
硝基脲CH3N3O31.05
硝酸肼镍[Ni(N2H4)3](NO3)21.05难溶于水、乙醇、丙酮,遇浓硫酸自燃,可以用作起爆药。
三硝基甲苯C6H2(NO2)3CH31.6541.00[2]1863常见炸药之一,至今仍大量应用在军事和工业领域上。
硝基胍CH4N4O20.95微溶于乙醇,不溶于醚,易溶于碱液,可用作炸药,在225-250℃会分解,放出氨气
六亚甲基三过氧化二胺C6H12N2O60.880.741885有机过氧化物起爆药,由Legler在1885年首先制得,分子内有过氧键,对摩擦、火焰及物理冲击较敏感,但稳定性和TATP等相比尚佳
肥料炸药(94% 硝酸铵 + 6% 重油94% NH4NO3 + 6% 重油0.74
二硝基苯C6H4(NO2)20.60
黑火药(75% 硝酸钾 + 19% 木炭 + 6% 硫磺75% KNO3 + 19% C + 6% S1.650.55[2]808一种早期的炸药,被广泛用作枪械中的发射药和烟火中的烟火药。直到17世纪中叶都是唯一的化学爆炸物。
雷酸汞C2N2O2Hg4.420.51为极敏感而猛烈的爆药,受轻微碰撞、摩擦或与燃烧体、加热体互相接触即会发生爆炸,故用于起爆用药
硝酸铵NH4NO31.720.42[2]极其钝感的炸药,比安全炸药C4炸药更为钝感。
下濑炸药(95% 苦味酸 + 5% 蜡)95% C6H3N3O7 + 5% 蜡
七硝基立方烷C8HN7O14
高氯酸铵NH4ClO41.95
PLX(95% 硝基甲烷 + 5% 乙二胺95% CH3NO2 + 5% C2H8N2
PYXC17H7N11O161.77
四叠氮甲烷CN12
叠氮化铅Pb(N3)24.71
叠氮化银AgN34.42
叠氮化铜Cu(N3)22.6
硝酸四氨合铜(II)[Cu(NH3)4](NO3)2
5-氨基四唑硝酸盐CH4N6O3

化学品爆炸物(燃料及环境氧化剂)

核子爆炸物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福建省工程爆破协会.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9).
  2. Steven Farmer. . John Wiley & Sons. 17 July 2017: 283–. ISBN 978-1-119-26526-9.
  3. Brown, G.I. (1998) The Big Bang: a History of Explosives Sutton Publishing ISBN 0-7509-1878-0 pp.158-16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