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族

熊族英语:)是男性同性恋双性恋族群中的一个词汇,多指体型较大且体毛茂盛的、男性气质比较明显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熊族是LGBT社区活动、规范及文化中的专有名词之一。

国际熊族旗帜及骄傲标志,同时也是LGBT符号之一。

“熊”这个同时俚语由理乍得·巴格推广而变得流行,他和他的伴侣查理斯·尼尔森在1987年创办了《熊刊》。但是就熊族术语的起源及其亚文化的定义是否由巴格完成也由争议。乔治·马泽伊()在1979年为杂志《倡导 (杂志)》撰写了一篇名为《动物园明宠录()》的文章,[1] 文章将定义了七种类型的同性恋,并给他们对应上某种动物的名字,而熊族也在其中。[2]


有些熊族会为了强调高度男性化而回避或甚至歧视表现出阴柔气质的其他男性。[3] 熊族的概念包括个人认同以及社群链接,但界定熊族的特质在社群内仍然持续讨论中。

虽然熊族主要指同性恋双性恋男性,但跨性别者、转男性变性者、或希望回避性别性倾向标签的人也可能会加入熊族社群。同时一些异性恋男性,如果他们肯定并支持他们同性恋家人、朋友或粉丝,且他也拥有熊族普遍喜爱的体型,那么他也有可能被非正式地认为是“荣誉熊族”。[4] 同时也有一部分女性同性恋者,她们外表呈现男性化而且也乐于参与到熊族社区文化里,她们一般被称为“厄休拉”()。[5]

起源与行为

2004年旧金山同志骄傲大游行中的熊族。

美国的熊族起源于1980年代,是皮革族的衍伸社群。有些人认为主流的男同性恋文化太着重于没有必要的身材标准上(瘦、没有体毛和年轻),因此便创造出了这个族群。然而同样地,也有许多熊族社群内外的人批评熊族,说他们将一些不符合他们所谓「真男人」标准的人排除在外。

熊族有时会去摆脱自己和男同性恋社群的关系,他们拥有自己的酒吧和场合,在那里可以和其他的熊社交。他们会有选拔比赛,很类似选美比赛,只不过通常都带有强烈的性暗示,而赢家可以得到皮革做的肩带和头衔。

在世界各地都有熊族社群,比如在澳洲南美北美欧洲有熊族舞厅。在那些地区通常会举办熊族活动,不同熊族社群之间的成员会彼此进行交流交互。

术语

华人熊族社群

  • 壮熊、胖熊:「壮熊」也就是指身材壮硕有较多肌肉的胖子,抑或略有肚子。「胖熊」就是指身上肌肉并不发达而从外表看上去较胖的熊族,肚子较大而圆。在西方,「熊」通常意指年纪较为成熟、体格壮硕、带有体毛、具阳刚气质的男性。在部分亚洲文化里,没有体毛或身材肥胖者有时也被称为「熊」。
  • 小熊、大熊、中年熊:「小熊」的定义为身高较矮或年龄较小者;不过有的时候,只要满足年龄较小的条件就也会称之为「小熊」。「大熊」是指身材较为高大的熊族,一般与年龄关系不大。「中年熊」一般指年到中年的熊族,对于身材并没有特指。此外,这些词语也可自由组合,如「中年胖熊」、「中年大熊」、「肉壮小毛熊」、「中年毛熊」等,不过「中年猪」是较为少见的贬义说法。
  • 毛熊:亚洲人种并不是体毛普遍比较浓密,所以对于体毛较多的熊会专门称为「毛熊」。
  • U熊:指长得好看的熊,也称「优熊」 ,也有人认为是「优秀的熊」的意思,基本上是一种主观评价。类似的衍生有「名熊」「米熊」(米指的是有钱)「才熊」等。
  • 贱熊:指对肛交的重度爱好者,对排泄物有特殊癖好的熊,对SM等特殊形式的活动也有与生俱来的喜好。
  • 猴、狒狒:「猴」是从「熊」的概念衍生而出的名词,指身材较瘦的人。「狒狒」是指身材略胖但却没有达到胖子程度的人。值得注意的是,「猴」和「狒狒」的概念是相对「熊」这个名词而成立的。例如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说是「熊猴」——也就是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或者「熊狒」;当然也可以是「熊熊」。但是如果两个都是瘦的,不会特别去说他们是「猴猴」。
  • 猪:贬义词,用来指称身材过于肥胖或主观上外貌不好看的男性。
  • 母熊:贬义词,指称具有「熊」的粗犷外貌,行为举止却显阴柔的男性,例如说话时的手势摆出莲花指、或笑起来喜欢遮嘴。
  • 合成兽:指身材与头部样貌,两者搭配起来显得突兀、不匀称的人。例如斯文瘦弱的脸庞,却有着肥胖多毛的身体;或是满脸粗犷、蓄胡,却有着瘦小扁平的身形。
  • 熊圈、熊猴圈:前者一般是指双方的性取向对于身材的要求都是「熊」——这些人形成一个圈子;后者是指「熊」和「猴」的组合——这些人形成的圈子(当然也有「熊猴通吃」的类型)。从绝对数量上而言,「熊」喜欢「猴」的人数并不在少数。
  • 熊吧:以熊族为主要客层的酒吧。
  • 熊片:即以熊族为主题的成人色情G片[6]

欧美熊族社群

  • 幼兽():与“小熊”近义,通常指那些年轻或看上去年轻的熊族,他们通常但不全是较小体型。[7]
  • 爸爸():特指那些寻求与小熊(或更年轻男性)创建关系的成熟熊族。这和“干爹”有明显区别,因为这类关系不见得和金钱有绝对关系,小熊选择“爸爸”更多可能是恋老或恋中年人。
  • 小熊():与华语熊族社群里的“小熊”近似。幼兽一般指相貌年轻,但小熊一般指体型娇小。
  • 水獭():一般指体型苗条或毛发稀疏的熊族。这个称呼不区分年纪,有点类似华人熊族文化圈里的“白熊”称呼,但是“白熊”一般只指毛发稀少且皮肤白皙,不一定体型苗条。
  • 猎熊人():他们喜爱熊族或鲢族(也可能只偏爱其中一种),但他们并非熊族成员。这个俚语类似华人熊族社群里的“猴子”或“狒狒”。
  • 胖熊():体重超重或过度肥胖的熊族。他们属于熊族文化中的亚文化,但他们不一定认同自己的熊族身份或被其他熊族认同。有点类似华人熊族文化中的“猪”,但词性更趋中性化。
  • 泰迪熊():特指那些毛发浓密的熊族,近似华人熊族社群里的“毛熊”。
  • 肌肉熊():类似华人熊族社区里的“壮熊”,特指那些因为肌肉而体型壮硕的熊族。
  • 厄休拉():女同性恋中的熊族。[5]
  • 戈笛洛克斯():特指对熊族友好的异性恋女性。
  • 黑熊():拥有非裔血统的熊族。
  • 熊猫():拥有亚裔血统的熊族。
  • 考拉熊():拥有澳洲血统的熊族。
  • 北极熊():年纪较大且胡须和体毛多为灰色、白色的熊族。
  • 灰熊():在伴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在体重、身高、毛发等方面具有优势的熊族。
  • 野狼():体型较为苗条的熊族,同时他们在性关系中往往表现出自负和侵略性。

参见

参考数据

  1. . The Advocate. Here Media Inc. [6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2. George Mazzei, (1979). Who's Who in the Zoo?. "The Advocate", pages 42–43.
  3. Ron Jackson Suresha, (2002). Bears on Bears: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s. "Bear Ages and Stages", pages 54–58, 149, 179, 236, 260–262, 294. Los Angeles: Alyson Publications. Retrieved on 2008-09-29 ISBN 978-1-55583-578-1.
  4. Bear Nation. 2010 film, dir. Malcolm Ingram.
  5. "Beary feminine: Lesbians are claiming an identity gay men monopolize" Wikiwix的存盘,存档日期2013-03-12. Xtra!, May 30, 2002.
  6. 看熊片你达到几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简书,2018年4月23日
  7. Kampf, Ray. . Haworth Press. 2000: "The Bear Cub: Ursus younges" [2008-08-27]. ISBN 978-1-56023-99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2).

书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熊族
  • Les K. Wright, (1997). The Bear Book: Readings in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a Gay Male Subculture (1997) from Haworth Press. ISBN 978-1-56023-890-4
  • Wright, Les K., ,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7890-0636-3
  • Ray Kampf, (2000). The Bear Handbook: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hose Who Are Husky, Hairy and Homosexual, and Those Who Love 'Em from Haworth Press. ISBN 978-1-56023-996-3
  • Ron Suresha, (2002). Bears on Bears: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s from Alyson Publications. ISBN 978-1-55583-578-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