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女孩
無畏女孩(英語:)是由克里斯汀·維斯巴爾創作的青銅雕塑,由道富環球顧問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委任紐約麥肯廣告公司(McCann New York)製作。作品描繪一名拉丁裔的女孩,看著著名的華爾街銅牛塑像[2]。2017年3月時,這個塑像被樹立於紐約市曼哈頓金融區中的鮑林綠地公園。雕像的尺寸為50英寸(130公分)高、250磅(110公斤)重。
無畏女孩 Fearless Girl | |
---|---|
望着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雕像 | |
藝術家 | 克里斯汀·維斯巴爾 |
尺寸 | 50英寸(130) 高[1] |
重量 | 250磅 (110公斤) |
收藏地 | 美國紐約市 |
座標 | 40.705632°N 74.013392°W |
無畏女孩是投資公司「道富環球顧問」為旗下一支指數基金所做的廣告。這支基金的投資標的是那些高階領導層中雇用較多女性的「性別多樣化公司」。在雕像下方的牌子上寫著「了解女人領導的力量。她(SHE)能做出改變。」英文原句中的SHE暨是描述性的代名詞,同時也是這支基金在納斯達克的股票代號。
歷史
該雕像於2017年3月7日 - 國際婦女節前一天,在一場由紐約麥肯廣告公司策畫的活動中,由道富環球顧問公司安裝[3]。道富環球當時正在慶祝旗下的「性別多樣指數」基金一週年。這個基金是投資在他們的業界中,高階領導層實踐性別多元化的表現排名最高的美國大型資本公司[4]。該雕像的創意是由資深藝術總監麗茲·威爾森(Lizzie Wilson)和資深文案塔利·岡比納(Tali Gumbiner)發想。威爾森和岡比納透過無數的情緒板和意象,建立了立雕像這個點子,還有的女孩整體外貌,這些都是後來維斯巴爾的參考來源[5]。無畏女孩高約50英寸(130公分),重約250磅(110公斤)[1],面對著「華爾街公牛」這座高11英尺(3.4米),重7100磅(3200公斤),比她更大和更重的青銅雕像[1][6]。兩者都座落於曼哈頓百老匯和白廳街交會處的鮑林綠地公園[7]。
無畏女孩意在「發送」有關工作場合性別多樣性的「消息」,並鼓勵公司招募婦女進入的董事會[8]。在雕像下方的牌子上寫著「了解女人領導的力量。她(SHE)能做出改變。」英文原句中的SHE同時點出性別主題,以及這支基金在納斯達克的股票代號[9]。
道富環球顧問公司指定雕像的內容是一個女孩,手放在她的臀部和下巴,高36英寸。為了更好匹配華爾街銅牛像,維斯巴爾和她的合作者後來把高度加到50英寸。不過維斯巴爾解釋:「我確實保持了她柔和的特色;她不挑釁,而是勇敢、自豪、強壯的,不是好戰。」她以兩個來自德拉瓦州的兒童做為女孩的模型,一位是朋友的女兒,曾被要求假裝面對公牛的樣子;另一位則是拉丁裔的女孩。「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跟無畏女孩有關。」[1]
一開始,無畏女孩拿到市政府核發的7日許可證,稍後延長到30天[10]。後來又宣佈2018年2月以前,雕像都可以擺放在原位[11][12]。在那些主張要讓雕像留下更長時間的人中,紐約第十二選區的美國眾議員卡羅琳·馬洛尼(Carolyn Maloney)聲明:「這個雕像靠著她女人韌性的象徵,已經感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內心。」[13]一份擺在Change.org上,要求讓雕像永久保留的請願書,在48小時內就收集到了2,500份的連署。[10][14] Efforts to make the statue permanent continued 讓雕像永久保留的努力,在雕像拿到一年份的許可證後仍在持續[15]。
201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遷至新址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前方(40°42′24.40″N 74°00′38.99″W),正式落戶。
爭議
創作「華爾街銅牛」的意大利藝術家迪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於周二(11日)在記者會上,指責「無懼女孩」(Fearless Girl)像侵犯了他的版權,他的律師西格爾(Norman Siegel)指新的像改變了原本華爾街銅牛的意義。
迪莫迪卡指銅牛原本象徵「自由、世界和平、力量和愛。」美國在1987年經歷股災,股票市場一片愁雲慘霧。於是,迪莫迪卡便在沒有申請下,於1989年12月把重7100磅(約3220公斤)的銅牛,突然在一個晚上放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外,作為禮物,象徵強壯,寄望美國可走出經濟低谷。
不過,他指當女孩像出現後,「銅牛不再帶有正面、樂觀的訊息。反而,它變得帶有負面力量,及成為威脅。」他向記者說:「女孩像在說『我在此,你想怎樣做?』」。西格爾則指,「明顯地,放置『無懼女孩』的決定是一個故意的決定,利用及佔用了銅牛。」
迪莫迪卡及代表律師西格爾要求紐約市移去獲允許擺放至2018年3月的「無懼女孩」像,並指應把女孩銅像放在其他地方,讓它不再依賴銅牛,西格爾說:「若然沒有迪莫迪卡的銅牛,它(無懼女孩)便不完整......女孩只有在更巨大、具侵略性的銅牛面前,才顯得無懼。」西格爾引述版權法指,藝術家有權力避免對他的作品造成任何有意的扭曲損害及修改,以免損害藝術家的名譽。
衍生
美國雕刻藝術家蓋德加(Alex Gardega)2017年5月30日曾在無畏女孩雕像旁邊放置了一座撒尿小狗雕像,而小狗更是對準無畏女孩撒尿。蓋德加的目的就是要表達對於無畏女孩的不滿,他認為無畏女孩只是華爾街企業用來宣傳的噱頭而已,代表的並非女性主義,反而是對華爾街銅牛創作者的不尊重,他因此利用撒尿小狗雕像來加以嘲諷。但是因為附近行人企圖捉弄小狗雕像、3小時後蓋德加就自行收回。
相关条目
- Day Without a Woman
- Women in business
- 2017 in art
- 基进女性主义
参考文献
- Dobnik, Verena. . USA TODAY. March 26, 2017 [March 2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英语).
- .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 Dobnik, Verena. . ABC News. March 9, 2017 [March 13,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 Mavro, Jill. . March 7, 2017 [March 28,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4).
- Nudd, Tim. . March 10, 2017 [May 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0).
- Schwedel, Heather. . Slate. March 7, 2017 [March 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 Wiener-Bronner, Danielle. . CNNMoney. March 7, 2017 [March 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 Fierberg, Emma; Levy, Rachael. . Business Insider. March 7, 2017 [March 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 Dutram, Eric. . NASDAQ.com. March 27, 2017 [March 28,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美国英语).
- Revesz, Rachel. . The Independent. March 9, 2017 [March 1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 . CNN Money. [March 2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 Silva, Daniella. . NBC News. March 27, 2017 [March 2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英语).
- O'Connor, Roision. . The Independent. March 27, 2017 [April 1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英国英语).
- Bisaria, Anjali. . IndiaTimes. March 10, 2017 [March 1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 Stack, Liam. .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7, 2017 [March 28,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 The Sculpture of a “Fearless Girl” on Wall Street Is Fake Corporate Feminism. The bronze statue installed by an advertising firm and a financial firm represents basically everything that’s wrong with our 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illian Steinhauer, Hyperallergic, March 10, 2017
- The 'Fearless Girl' statue sums up what's wrong with feminism today. Corporate feminism always ends up betraying women’s struggle for justice. That’s why this Wall Street-funded sculpture will never be a symbol to embr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ara Marsh Sheffler. The Guardian. March 14,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