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颈鹀

灰颈鹀学名:)为雀科鹀属鸟类。俗名灰顶鹀(该俗名亦是赤胸鹀的俗名之一[3])。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富汗。

灰颈鹀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鹀科 Emberizidae
属: 鹀属 Emberiza
种:
灰颈鹀 E. buchanani
二名法
Emberiza buchanani
(Blyth, 1844)[2]
Emberiza buchanani

常见于里海和新疆海拔1900m以下的山地、灌丛或山坡多石砾和石壁的荒野及耕地,本物种的繁殖地广泛,从里海到中亚的阿尔泰山脉都有,会迁徒至南亚部分地区过冬,常一小群出现。在台湾为罕见迷鸟。[2]

本物种在香港只有两笔纪录,根据《香港及华南鸟类》2006年版第228页记载,灰颈鹀在1990年3月17日在米埔有曾出现;而22年后于2012年4月10日,一班行山人士于新界西贡,拍摄得该雀的照片,是灰颈鹀在香港的第二次实质记录。2017年在青海湖仙女湾湿地首次纪录该物种。[4]

亚种

参考文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017: e.T22720909A111135183 [11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7-1.RLTS.T22720909A111135183.en可免费查阅.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Rasmussen PC; JC Anderton.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Lynx Edicions. 2005: 553–554.
  4. . 文汇报.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