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

泸定桥,又称大渡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

泸定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
坐标29°54′52.2″N 102°13′48.6″E
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1935年
编号1-22
登录1961年3月4日
保护历史
1980年7月7日:四川省重新确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红4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並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1961年3月4日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3]

铁索桥

泸定桥所在的地区,是四川通往康區衛藏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商旅甚多。在未建桥之前,人们大都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但因为水流湍急,过河十分不易。为了加强与康藏地区的联系,政府决定在河谷狭窄、地势低平、水流较缓的泸定城西建造悬索桥梁。泸定桥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次年竣工。因为是康熙帝御批建造的,因此它又叫做“皇桥”,而民间则称之为“铁索桥”。桥建成后,为保证安全,每天仅允许定时通行并限制同时过桥的人数。

泸定桥是一座悬索桥,跨度为101.6米,宽度为2.8米,底部距离枯水时的水面约14.5米。桥由13条铁索组成,其中9条为底索,索间距离33厘米,上铺横木板,横木板上再铺八道纵木板作为桥面。另外4条铁索则作为行人的扶栏。铁索每根长127.45米,重约2.5吨,有碗口粗细,由800-900个扁环扣链而成。[4]

桥的两岸有桥台,高20米,上为梯形,下为方形,用条石砌筑而成。两个桥台的后面各开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铁铸就的地龙桩7根或8根,与桥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龙桩下面再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每根重1800斤。泸定桥的铁索就固定在这些卧龙桩上,由桥台和桥桩的重力来共同承受桥的拉力,坚固无比。两岸的桥台上都建有桥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蚀落井,也是官府征收过桥税费的场所。东桥亭内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造桥的始末,西面有康熙亲自书写的“泸定桥”三字碑。[5]东桥亭背后还有观音阁,登临其上可俯瞰整个泸定城。

1950年,作为川藏公路的一部分,泸定城以北新建了钢索悬桥,泸定桥已不再承担交通要道的作用。1977年整个桥梁进行了重修,岸上还建造了陈列红军史迹的展示馆等。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人民委员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56-08-16 (中文).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6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3. 四川省人民政府.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80-07-07 (中文).
  4. . 人民网. 2016-11-18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5).
  5. 文榮普. . 四川文物. 1984年, (3期) [202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