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寺 (登封)
法王寺塔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河南省登封市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唐 |
编号 | 5-356 |
登录 | 2001年 |
法王寺依山而建。寺东有两座山峰,形状如门称“嵩门”。每逢中秋夜晚,一轮皓月从这门洞中徐徐升起,法王寺“嵩门待月”被称为嵩山八景之一。
历史
法王寺相传建于东汉永平14年(公元71年),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比洛阳白马寺晚三年。也有观点认为,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到达洛阳时,白马寺尚未修建成功,他们住在官方驿舍鸿胪寺。后二人嫌洛阳闹市喧嚣,提出在嵩山太室山建造寺庙,法王寺由此建立。故此,有人认为法王寺才是中国最早的寺院。
1987年法王寺重修,2001年法王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建筑
法王寺塔群共有6座塔,其中一至四号塔从形制看应为唐和五代塔[2],但塔铭均被毁(无法得知其具体年代,被毁时间应在元代以前)。一号至四号塔位于寺院最北方(最后方),目前并未开发只有土路连接。
法王寺一号塔(舍利塔/大塔)
一号塔为十五层叠涩密檐式方形砖塔,塔高35.16米, 田凯在其文章中认为一号塔形制与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10年)的小雁塔和周至县的八云塔、陕西洋县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的开明寺塔形制相近,应为初唐所建[2]。同济教授,中国建筑史学会副会长路秉杰在其文章中认为一号塔为隋塔,隋仁寿元年六月乙丑颁舍利于诸州,要求建塔供养。法王寺的舍利供养塔(一号塔)事在必造。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建造了法王寺舍利塔,并因此而改了寺名。隋仁寿二年与大唐建国还有十六年,而且即使进入唐代,也不见得会立即建塔,因此不能称作唐塔[3]。
法王寺二号塔
位于一号塔后方38米,为单层单檐亭阁式方形砖塔。其建造年代很可能在大历年间(路秉杰在其文章中认为以少林寺法玩禅师塔推之,极似初唐)。塔高14.05米,塔身方形单边长4.35米,高6.2米。下有基座高0.5米。塔檐高2.25米,下檐有21层叠涩,檐上有14层叠涩。檐上为塔刹,高5.35米。塔刹基座为砖砌须弥座,座上四角及中部石雕蕉叶,基座上置覆钵,覆钵上一圈石雕葵瓣,上为石雕蕉叶,蕉叶上为卷云花瓣,再上为三层仰莲,仰莲上为卷云轮盘,上置石雕宝瓶。塔身南部砌券形塔门,门宽1.5米,高2.3米,内为单边长1.54米的塔心室。砖砌地宫位于塔基中心下部[2]。
2000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对法王寺二号塔地宫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二号地宫推测封闭年代和建塔时期一致,后再未开启。地宫内禅床上有一泥塑高僧真身坐化像。像的前部摆一案,已经腐掉。案之右侧摆放白釉双系罐、黑釉注子、白釉细颈瓶、陶砚、铜执壶、铜净瓶、黑釉钵、迦陵频伽盒等。禅床前也有一腐掉的案子,木质结构散座周围,前部有秩序地摆放供品,正前放列一铜制镏金香炉,盖部滑脱于旁边,疑为木案坍塌将盖推掉,铜炉的右侧一倾翻的黑钵应是从案上落下,案之右前摆有黑钵、白釉罐,两侧呈对称各摆两白釉盒和一白釉碗。地上散落铜箸、铜匙等并有四枚铜币,加上踏道填土内出土的16枚铜币,共有30枚“开元通宝”铜币。目前部分发掘文物在河南博物院展览[2]。
月庵海公圆寂塔和弥壑澧公和尚塔[1]
月庵海公圆寂塔建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五月。塔高19米,六角七级密檐砖塔,壶门内有牡丹等花卉和瑞兽雕刻。目前位于寺院中部西边约100米。弥壑澧公和尚塔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为六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高11米。目前位于寺院最北面空地左边。
保护[3]
1909-1910年 日本学者关野贞路过考察
1936年 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等学者考察
1957年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考察嵩山少林寺等古建筑。寺院败落萧条
1962年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法王寺唐塔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 同济大学路秉杰,郭允考察嵩山嵩岳寺塔
1987年后 释延佛入主法王寺,募子资6000余万元,重建了山门、厢房,新建了金刚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及两侧钟鼓楼,使法王寺建筑有了巨大变化,成为一座拥有七进院落的宏大寺院
1995年 路秉杰等率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92级大学生、研究生一百余人进行嵩山传统建筑测绘实习
2001年 国务院公布法王寺唐塔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