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滴实验
油滴实验(),是罗伯特·密立坎(Robert Millikan)与哈维·福莱柴尔(Harvey Fletcher)在1909年所进行的一项物理学实验,实验地点位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瑞尔森物理实验室(Ryerson Physical Laboratory)。[1][2][3]罗伯特·密立根因而获得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实验的目的是要测量单一电子的电荷。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与电力,使油滴悬浮于两片金属电极之间。并根据已知的电场强度,计算出整颗油滴的总电荷量。重复对许多油滴进行实验之后,密立根发现所有油滴的总电荷值皆为同一数字的倍数,因此认定此数值为单一电子的负电荷e:
到2006年为止,已知基本电荷值为1.60217653(14) x 10−19库仑[4]。密立根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表示他的计算值为4.774(5) x 10−10静库仑[5](等于1.5924(17) x 10−19库仑)。现在已知的数值与密立根的结果差异小于百分之一,但仍比密立根测量结果的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大了5倍,因此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实验设备

密立根设置了一个均匀电场,方法是将两块金属板以方式平行排列,作为两极,两极之间可产生相当大的电位差。金属板上有四个小洞,其中三个是用来将光线射入设备中,另外一个则设有一部显微镜,用以观测实验。喷入平板中的油滴可经由控制电场来改变位置。
为了避免油滴因为光线照射蒸发而使误差增加,此实验使用蒸气压较低的油。其中少数的油滴在喷入平板之前,因为与喷嘴摩擦而获得电荷,成为实验对象。
实验与原理

在此实验中,油滴的运动方向共受四个力量影响:
- 空气阻力(向上)
- 重力(向下)
- 浮力(向上)
- 电场力(向上)
首先喷入的油滴会因为电场尚未打开而下坠(以重力加速度),并很快的因为与空气的摩擦而到达终端速度(等速下坠)。接着打开电场,假如此电场强度够强(或称电场力,FE),那么将会使部分具有电荷的油滴开始上升。之后选出一个容易观察的油滴,利用电压的调整使油滴固定于电场中央,并使其他油滴坠落。接下来的实验将只针对此一油滴进行。
然后关闭电场使油滴下降,并计算油滴在下坠时终端速度v1,再根据(Stokes' Law)算出油滴所受的空气阻力:
- (空气阻力,方向向上)
- v1 为油滴的终端速度;η 为空气的黏滞系数;r 为油滴半径。
重量W(重力)等于体积V乘上密度ρ,且由于使油滴下降的力量为重力,因此下坠加速度为g。假设油滴为完美球型,则重力W可写成
- (重力,方向向下)
- ρ为油滴密度
不过若要获得较为精确的数值,则重量必须减去空气对油滴造成的浮力(等于和油滴相等体积的空气重量)。假设油滴为完美球型,则浮力B可写成
- (浮力,方向向上)
- ρair为空气密度。
上两式合并如下:
- (重力 - 浮力)
到达终端速度时加速度为零(等速下降),此时作用于油滴的合力为零,使F与W-B互相抵销,也就是,由此可得:
一旦求得r(太小以致无法直接测量),则W也可算出。
再来将电场重新打开,此时作用于油滴的电场力为
- (电场力,方向向上)
- q为油滴电荷;E为电极板之间的电场。
平行板状电极产生的电场则可以下式求得:
- V为电位差;d为平板之间的距离。
若以较为直截了当的方法,q可经由调整V使油滴固定,再由FE = W - B算出:
不过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行。因此也可使用较容易操作的方式:稍微再将电压V向上调升,让油滴上升并得到一个新的终端速度v2,再从下式中得到q:
- (电场力 - 重力 + 浮力 = 油滴向上爬升到达终端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
实验的瑕疵
理查·费曼曾经在1974年,于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场毕业典礼演说中叙述「草包族科学」(Cargo cult science)时提到[7]:
从过往的经验,我们学到如何应付一些自我欺骗的情况。举个例子,密立根做了个油滴实验,量出了电子的带电量,得到一个今天我们知道是不大对的答案。他的数据有点偏差,因为他用了个不准确的空气粘滞系数数值。于是,如果你把在密立根之后、进行测量电子带电量所得到的数据整理一下,就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把这些数据跟时间画成坐标图,你会发现这个人得到的数值比密立根的数值大一点点,下一个人得到的数据又再大一点点,下一个又再大上一点点,最后,到了一个更大的数值才稳定下来。
为什么他们没有在一开始就发现新数值应该较高?——这件事令许多相关的科学家惭愧脸红——因为显然很多人的做事方式是:当他们获得一个比密立根数值更高的结果时,他们以为一定哪里出了错,他们会拼命寻找,并且找到了实验有错误的原因。另一方面,当他们获得的结果跟密立根的相仿时,便不会那么用心去检讨。因此,他们排除了所谓相差太大的数据,不予考虑。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那些伎俩了,因此再也不会犯同样的毛病。[8]
密立根油滴实验60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一共向外公布了58次观测数据,而他本人一共做过140次观测。他在实验中通过预先估测,去掉了那些他认为有偏差,误差大的数据[9]。
参考来源与注解
- . www-news.uchicago.edu. [2019-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 Aven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Edward H. Levi Hall5801 South Ellis; Us, Illinois 60637773 702 1234 Contact.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英语).
- . chronicle.uchicago.edu. [2019-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
- . [200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4).
- Millikan, Robert A. (演讲). Stockholm. May 23, 1924 [200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 . [200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Richard Feynman. . [200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3).
- 中文翻译来自:《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繁体中文版)。天下文化,2005年。吴程远译。ISBN:9864171151
- 《假象: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骗》 ISBN:7806468838
延伸阅读
- Seyway, Raymond A.; Faughn, Jerry S.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006. ISBN 978-0-03-073548-6.
- Thornton, Stephen T.; Rex, Andrew. . Brooks/Cole. 2006. ISBN 978-0-495-12514-3.
- Serway, Raymond A.; Jewett, John W. . Brooks/Cole. 2004. ISBN 978-0-534-40842-8.
外部链接
- (中文) 仿真实验动画 - 密立根油滴实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英文) Karlsson, Magnus, "Millikan's oildrop experiment". Simplified Java applet simulation of the experiment.
- (英文) Thomsen, Marshall, "Good to the Last Drop". Millikan Stories as "Canned" Pedagogy. 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 (英文) CSR/TSGC Team, "Quark search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英文) The oil-drop experiment appears in a list of Science's 10 Most Beautiful Experiment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 (英文) Delpierre, G.R. and B.T. Sewell, "Millikan's Oil Drop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5 April 2005
- (英文) Engeness, T.E., "The Millikan Oil Drop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5 April 2005
- (英文) Millikan R. A. (PDF). The Physical Review, Series II. 1913, 2: 109–143 [2007-07-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