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工人文化宫

沪西工人文化宫是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71号的一处工人文化宫,俗称西宫。处于武宁路,曹杨路,武宁路电车场合围的街坊内,总占地面积7公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目前上海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1][2][3][4]

历史

文化宫所在地块原为农田,包含陈家宅、陈家白漾、王家弄和张家桥四个自然村。20世纪50年代末,由上海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开始兴建工人文化宫。[5]建设工程于1959年7月开工,1960年10月落成。1961年2月7日,文化宫投入使用,初名沪西工人俱乐部。各类艺术培训班在文化宫內舉辦,並且各种工人业余艺术团体在文化宫內成立。[6]

文化宫以一幢3层主体大楼为中心,前有南、北草坪、花坛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雕塑像等,后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以及各类室外设施,南侧有艺术培训教学楼和招待所,北侧有1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湖中设有大岛、小岛。西北部有餐厅、茶室及横滨·上海友好馆。[6]

文化大革命中,這些活動和團體被稱為“黑色染缸”,职工文化活动停辦。同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宫更名为普陀区文化宫,后又更名为普陀区工人文化宫。1975年,沪西工人影剧院建成。1979年,正式命名为沪西工人文化宫至今。[6]

1980年代,文化宫新增12个景点,相继成立工人的美术、摄影、集邮、书法、影评、书评、钓鱼等爱好者协会。1980年起,文化宫被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列为接待国外工会、工人代表团参观访问的单位。同时期该宫创作并演出了话剧《开窗》、独幕话剧《婆婆妈妈》及沪剧《金蜂记》等剧目。1990年代中后期,人才招聘会“沪西天天职场”在文化宫舉辦。[6]

1994年,西宫对原3层主楼加层改造为4层并重新布局。1999年,又对后门游泳池、更衣室、门楼进行改造,拓宽和拉直后门通道,新辟后广场,增设商业网点,新建河面景观迎宾桥。2001年,加固和维修西宫湖,整修环湖驳岸、清挖河床淤泥、补栽景观绿化,将沿湖通道改建为步行街。[6]

西宫刘华雕像附近是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陈列馆展品主要是从1919年至1949年在普陀区、长宁区部分地區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與中國共产党有關的文物。[6]

沪西工人影剧院前的天桥建于1984年,于2001年被拆除。[7]

截至2022年,文化宫外围许多建筑已经拆除。[6]

参考文献

  1. 第一节 沪西工人文化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普陀区志
  2. 第二节 区工人文化宫、俱乐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上海工运志
  3. 王刚.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p1957-1958. ISBN 9787543917835.
  4. . 學林出版社. 1988: p337.
  5.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392.
  6. . 新民周刊. [2022-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7. . [2022-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