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歌
创作背景
1848年3月13日,维也纳爆发了革命,梅特涅首相被迫辞职,并颁布了新宪法。裴多菲在当天晚上写下这首诗。关于本篇的写作过程,裴多菲在1848年3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民族之歌》是我在3月15日的前两天为了青年人在3月19日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而写的,由于后来所发生的许多事件,这次大会已没有举行的必要了。当我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写《民族之歌》的时候,我的妻子就坐在另一张桌子旁边,为自己缝制一顶红、白、绿三色民族帽子。”[2] 3月14日夜里,以裴多菲为首的聚集在毕尔瓦兹咖啡馆的匈牙利革命者,积极筹备第二天在匈牙利首都佩斯的群众起义活动。3月15日黎明,佩斯的革命群众在裴多菲领导下,一致通过了他在3月13日(即维也纳起义当天)晚上写成的战斗诗篇《民族之歌》和由当代著名小说家约卡伊·莫尔起草的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十二条》。清晨,一万多名革命群众冒雨集合在民族博物馆前,裴多菲当众朗诵了他的《民族之歌》,游行队伍以匈牙利三色旗为前导,向全国最大的兰德纳印刷所前进,以人民的名义夺取了印刷机器。起义群众不顾检査官的阻挠,作为起义的传单,印出了裴多菲的《民族之歌》和《十二条》。政府在群众的压力下,接受了《十二条》的部分内容。裴多菲领导的起义队伍掌握了布达佩斯的全部政权。起义的当天晚上,在佩斯的民族剧院上演了考托诺·尤若夫的反抗德国统治的悲剧《邦克总督》,裴多菲的《民族之歌》也被配上歌曲进行了演唱。[1][3]
赏析
全诗由六节组成,每节均有四行复句,而且复句中最重要和精彩的诗句是“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这是全诗的灵魂,也是裴多菲发动这次起义的最终目的。诗人在本篇中提出了那个时代最尖锐的问题:“作奴隶,还是作自由人?”他认为,争取匈牙利民族独立,唯一的途径必须走人民革命战争的道路;发动起义,必须“手持军刀,走向宝座”,砍掉统治者的头颅。[1] 当裴多菲在民族博物馆前朗诵本篇时,游行队伍中高呼的口号和佩斯街头贴出的标语,均为“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这一诗句,这说明全诗的高潮在于每节的末句,它标志着起义群众的战斗目标。[3]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现在幹,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
——民族之歌 |
《民族之歌》初稿第一节首句原为“起来,匈牙利人,现在幹,还是永远不幹。”3月15日清晨,诗人在毕尔瓦兹咖啡馆的革命青年中朗诵此诗时,接受群众的意见,将其改为“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增强了诗歌的号召力、战斗力。[3]
就形式来说,这首诗是采取匈牙利古老民歌的形式写成的。它的成功,在于诗情越来越激昂,笔锋越来越锐利,不论内容、情节、布局、韵律都在最后的复句中达到高潮:[3]
向匈牙利人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 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
||
——民族之歌 |
中译
《民族之歌》是裴多菲第一首被翻译成中文的诗歌。1921年,茅盾曾用“雕冰”的笔名翻译了这首诗,诗题译为《匈牙利国歌》,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栏中。[1] 1940年6月由“诗时代社”在浙江金华出版了覃子豪从日文翻译的《裴多菲诗》, 其中收录了此诗,诗题译为《起来吧!马扎尔人哟!》。[4] 1954年,在匈牙利留学生高恩德、梅维佳的帮助下,翻译家孙用出版了包含105首长短诗的《裴多菲诗选》,收录了此诗。[5] 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兴万生由匈牙利语翻译而来的《裴多菲诗选》,收录此诗。[6] 1995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清福、张玉平、袁芳远、杨桂媛从裴多菲全集英文版翻译的《裴多菲诗选》,收录此诗。[7]
参考资料
- 裴多菲·山多尔. . 兴万生 (译). 花城出版社. 1986: 151–152.
- 裴多菲; 兴万生(译).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 67. ISBN 7-5327-1549-3.
- 兴万生.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CSBN 10078·3190.
- 瞿炜. . 中华读书报. 2014-05-21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 裴多菲. . 由孙用翻译. 作家出版社. 1954: 178.
- 裴多菲·山陀尔; 兴万生(译).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 .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5: 156. ISBN 7-80611-266-9.
外部链接
- 兴万生译《民族之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孙用译《民族之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