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信孝

毛信孝(1905年—1989年1月30日)台湾南投县鱼池乡日月村邵族石印社人,族名「阿浪」,以「毛王爷」之称闻名,带动日月潭观光业。

毛信孝
出生1905年[lower-alpha 1]
日治台湾南投厅埔里支厅五城堡鱼池日月村
逝世1989年1月30日(1989岁—01—30)(83—84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日月村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05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89年)
职业舞者、观光业者
配偶毛采云
儿女毛阿金(长女)
毛阿秀(次女)
毛玉琴(三女)

生平

早年

毛信孝原先与族人居住在日月潭拉鲁岛对面的石印社[1]族名「阿浪」[2]。7岁时丧父,9岁时母亲毛麻里再嫁毛卓肉,母子分离[3][4]

台湾日治时期时,毛信孝担任甲长[5]。当时壮年的他看准商机,遂领导部落女性合组日月泽山地歌舞团,吸引很多人来观赏,特别是日军,日月潭的的原住民歌舞表演即开始于此时期[1]

带动观光

1950年,在日月潭晋见蒋介石后,毛信孝就率领十多人的原住民少女远赴前线歌舞慰劳驻防官兵,有舟山群岛、定海、金门岛等地,为他们的歌舞团奠声名[1]。他与大女儿、二女儿先至台北,同年5月5日再前往舟山劳军[6]。后来,他还与长女随台语片女星黎光前往香港拍摄电影《公主劳军记》[7]。亦曾于台语黑白片《王哥柳哥游台湾》(下集)中演出。

地方父老谈起毛家最风光时分,即从晋见总统与前线劳军开始,其锋头不仅令人羡慕的遭遇,各地嘉宾也多慕名而来[1]。像毛信孝会面过蔡斯并获赠宝刀[8]董作宾为毛家鉴定甲骨耳坠子[9]。全家还曾招待悟明法师并当场皈依佛教[10],但一年后毛信孝又接受黎培理洗礼成天主教徒[11],之后获同信仰天主教的李丽华赠送念珠[12],与杜华神父结识[13]

也因毛信孝结交达官显贵,更帮助对日月潭的开发[1]。他也热心地方建设,曾捐钱为当地铺路、捐款设校[14]。一次他为化番社(后改为德化社、今名为伊达邵)码头的填土工程出工资后,要求使用该码头否则政府应补偿;南投县政府则说已颁奖,所以不能要求补偿[15]

毛家的鼎盛,连带繁荣德化社,一间间的艺品店如雨后春笋。毛信孝辖下的观光产业,除歌舞团外,还拥有十多艘游艇、三间艺品店,并辟建毛家花园,供游客与其女儿们合照,盛极一时。他们家的一举一动成了报章的绝佳题材,如长女的婚礼、外孙女当选首届山地公主与远嫁东瀛都曾在报章喧腾一时。1977年,毛家承租日月潭山地文化中心。由长女与夫婿袁秀经营,作为表演山地歌舞,经营餐厅、艺品珠宝。[1]

王爷之名

传说蒋介石在日月潭见到表演歌舞的毛信孝,高兴之余顺口称呼为「毛王爷」,此后成了毛信孝的代称,声名大噪,其女儿也因此被称为「毛公主」[16]。另一说是战后有一名记者把甲长当成酋长,就索性冠以王爷名号[5]。还有一说是战后初期一位照相馆老板想大量推销毛家的照片,遂对游客说毛信孝是王爷,同女儿也加上公主的头衔,再加以新闻记者的游戏文章,遂有此称[17]。毛信孝的三女儿便是嫁给在日月潭营业照像馆的陈一夫[18]

台湾省政府曾呼吁社会各方不要对毛家用「毛爷」、「王后」、「公主」、「王宫」此称呼,批评不合时代潮流、落伍[19][20]。不过,如蒋纬国也还是用「King」及「Queen」向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介绍[21]。此称呼还引起化番社的石松加不满,在1958年4月9日在南投招开记者会,宣示自己才是真头目[5][14]

石松加说自己18岁继承头目,拥有祖父松咬味担任水社头目的印戳,分别是「水沙连文社通事咬味戳记」、「水社化蕃头目松咬味戳记」。他在毛家花园对面开了占地六百坪的「头目大花园」,展示头目的文物等。[5]

毛信孝委托律师谢祚荫向台中地院刑庭递状经告石松加妨害名誉罪,在自诉状中指控石松加:(一)石曾公开对日月潭游客诽谤渠假借王爷名义,勒索山胞,光复十年来计达一百万元以上。(二)石松加于四月间在南投招待记者,诽谤他的王爷印章是清朝时代化蕃社通事与头目的废印,又称可能是伪造的等语。(三)渠的毛王爷名义系人们对他的戏呼,并非他自封的,而石却公开诽谤是渠自封为王爷。(四)石松加妨书他名誉甚大,应依法赔偿损失等。[14][22]

毛信孝则委托律师谢祚荫及长女毛玉娟代理出庭,全权处理。被告石松加与其律师杨荫衡说毛信孝的王爷称呼是1947年间一位当地照像者取的;至于兴设电灯非毛信孝之功,是白崇禧向电力公司请求而来;石松加才是真正的头目,有清朝时赐与印章为证。台中地院主审推事陈盛来规劝两造和解。但毛玉娟提出被告须要赔新台币五万元,一半用作山地公益事业,一半充为劳军之用,同时并须登报一星期道歉等。石松加认为严苛,未成立调解而散庭。[14][23]

1958年8月5日,二次庭审和解。和解条件是由石松加负担费用,两造在三家报纸刊登联合声明启事,表明为过去的误会。[14][24]

贩卖照片

1953年报导时,毛信孝及女儿已不轻易同人合影,仅在其私邸卖照片渡生[25]。合照过的对象就有蒋介石[1]马智礼[26]、白崇禧[27]严俊与李丽华夫妻[12]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21]沈锜[28]李龙芸[29]弗雷德里克·马区[30]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31]宝田明[32][33]王贞治[34]等人。

来日月潭的游客,当时一定要到毛家参观,无不好奇要与身穿西装、坐在家里的毛王爷合影,以留永念。在1954年报导,与他合照每次六元,若是搭他家英雄号游艇的游客,买他的照片每张一元;若与大公主、四公主合摄,每人每次三元。还有人一给五十元、一百元。更有美国人去游时均送美金及西服。[8]

女儿们也跟严俊与李丽华夫妻[12]萧芳芳[35]、弗雷德里克·马区[30]、迪奥斯达多·马嘉柏皋[31]岸信介[36]等合照过。她们毛家的陪照可能就是台湾风景区陪照的创始者[37]。二女儿照片在游客中比其姐吃香[38]。然而,在报导认为长女是四位公主中最漂亮的[18]钟梅音来参观时,便被一位摄影师从歌舞场所一直跟到毛王爷家上,劝他们化装摄影留纪念,山地服装出租一套五元,公主们陪照一次三元[39]

李敬光一家来日月潭旅游时,曾与毛信孝两女儿合照。在他眼中,她们的原住民衣饰古怪、头发电烫、眉毛染成咖啡色,涂眼圈、涂口红、脸部完全现代化,脚上穿著白色运动鞋。当时一位公主一张照片就要五元,两位公主为十元,四吋底片一张就要四十元。他们与两公主共拍六张照片,再加上单人照,被索价新台币五百六十元,约一百元港币,让李敬光惊讶花费。[40]

舞蹈表演

原本由原住民妇女合组的日月潭山地歌舞团后来解组,毛信孝另外组织了以「毛家公主」为名的艺术团,找来年轻貌美的少女训练舞艺[1]。蒋中正时常到日月潭看原住民跳舞,毛信孝妻子因此提供土地兴建可遮风避雨的跳舞场,有卅六名原住民以共股方式集资,毛信孝为代表人[41]

1953年时,游客观舞每人取价一元,据说每一舞娘近月入达一千余元,生活相当舒服[25]。由于毛信孝经营的歌舞团生意兴隆,南投县决定对该团课征娱乐税,并规定该团收费标准及表演时间,让旅客免吃竹杠[42]。税捐处调查1954年4月9日至26日之间,他的歌舞团收入共有3102元,平均每日有172.33元进账,因此决定课征百分十娱乐税[43]。该年7月,毛家还被日月潭派出所巡佐刘新华勒索一万两千元,后来该人丢官去职[44]

钟梅音对原住民女性的舞蹈表演表示很失望,因表演不在露天,而是在一座小戏院里。表演的也不是杵歌。她除批评歌曲是黄色歌曲[lower-alpha 2]外,也说表演者不肯保存她们的天然本色,一味追求都市化,非驴非马,一身摩登透着寒酸气。[39]

1956年报导,毛家班歌舞团的生意被新建的明宫号歌舞场抢去不少。因此毛信孝向县府要求取缔外人在化蕃社开设歌舞场,理由是说他的歌舞是直接启发山胞情感之畅流,间接供游客欣赏山地艺术,且曾参加劳军、敬军活动;而平地人所开明宫号小型歌场,则以赚钱为目的。[45][46][47]

1956年,警局下令毛家获得日月潭舞团的独家权,外人不得经营此生意[47]。1964年时,因毛信孝屡次逃税,各期房捐均未如期缴纳,积欠税金700余元,其歌舞场在同年10月14日被查封[48]

黄美之对当地舞团看法很差,不只批评西装革履的毛信孝,也讽刺那些表演女子化妆、发型、衣装,批判她们对自己乡土的歌舞漫不经心,开着收音机大跳扭扭舞。黄美之说不是要她们必须仍过落后的生活,而是表演时应该保持原始美。[49]

1979年明华山地舞蹈团开幕,与毛家打起对台,其团员山地之花「白牡丹」、「黑牡丹」与「红杜丹」直逼毛家三公主,演成势均力敌的局面[1]

晚年

蒋介石去世时,同年4月14日,毛信孝率家族十人均着孝服,哭拜在灵前。他说自1949年与总统初次见面后,迄今他已记不清谒见过多少次。[50]

毛家公主艺术团在1980年8月歇业,毛家花园人去景索,毛信孝一女儿只好到山上打工。地方父老说赔累三百余万。毛信孝说是因为南投县政府放租文化中心租金太重,标价高,生意难做。[1]

1988年夏,毛信孝罹患胆结石,到埔里镇就医住院一星期,后转送台中荣总后发现小肠受到感染,胆与小肠切除。次年1月29日,家人把他从台中荣民总医院接回家中,而于1月30日凌晨3时去世,享寿85岁。[51]

家庭

毛家房子

母亲毛麻里在1958年3月28日去世,享寿78岁。毛信孝派人购买上等棺材给母亲,当时当地习俗不是用棺,而是用缸代用。[52]

妻子毛采云,年轻时貌美,生有毛阿金、毛阿秀、毛玉琴[4]浅井惠伦拍过毛采云相片[53]。1959、1960年石印社因涨大水,毛家与该社人遂集体搬迁居住在古名八佛的德化社[1]。长女又名毛玉娟,嫁给菲律宾马尼拉的商人[18],与丈夫袁秀育有两儿一女[51]。二女儿又名毛玉秀,嫁给同村的毕阿敏,在1951年1月26日因怀第二胎难产去世,年仅20岁[38]。三女儿嫁给台湾省籍人士陈一夫[18]

毛玉娟女儿袁国英,被称为「四公主」、「山地小公主」,在1967年嫁给日本人木下义胜[18][54][55]

长孙毛国雄经营名为「毛王爷之家」的艺品土产店[16]

注释

  1. 生年依据媒体报导的「享年85岁」,若为虚岁则为1905年生。
  2. 联合报》在1953年报导当地对原住民表演女性唱《高山青》一曲时,歌词略有变更,起头改为:「日月潭的姑娘美如水啊」,而最后一句改为:「阿里人的姑娘,没有一个漂亮。」[25]

参考

  1. 陈丽卿. . 《民生报》. 1981-09-11 (中文(台湾)).
  2. 黄采仪. (PDF). 《华夏导报》. 1994-10-20 [2023-03-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01) (中文(台湾)).
  3. . 《台湾民声日报》. 1956-08-11 (中文(台湾)).
  4. 陈鹿生. . 《台湾民声日报》. 1957-03-16 (中文(台湾)).
  5. . 《台湾民声日报》. 1958-04-10 (中文(台湾)).
  6. . 《正气中华报》. 1950-05-09 (中文(台湾)).
  7. . 《联合报》. 1958-08-12 (中文(台湾)).
  8. . 《联合报》. 1954-01-11 (中文(台湾)).
  9. 姚凤磐. . 《联合报》. 1959-02-19 (中文(台湾)).
  10. . 《联合报》. 1953-02-10 (中文(台湾)).
  11. . 《台湾民声日报》. 1954-12-08 (中文(台湾)).
  12. . 《台湾民声日报》. 1957-12-08 (中文(台湾)).
  13. 黄金瑜. (PDF). 《天主教周报》. 2015-04-19 [2020-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4) (中文(台湾)).
  14. . 《台湾民声日报》. 1958-08-06 (中文(台湾)).
  15. . 《台湾民声日报》. 1962-02-17 (中文(台湾)).
  16. . 《联合晚报》. 1997-01-29 (中文(台湾)).
  17. 起湾. . 《联合报》. 1955-11-21 (中文(台湾)).
  18. 于衡. . 《联合报》. 1967-08-21 (中文(台湾)).
  19. . 《联合报》. 1954-01-28 (中文(台湾)).
  20. . 《台湾民声日报》. 1954-01-29 (中文(台湾)).
  21. . 《联合报》. 1958-05-19 (中文(台湾)).
  22. . 《联合报》. 1958-06-08 (中文(台湾)).
  23. . 联合报》. 1958-06-14 (中文(台湾)).
  24. . 《联合报》. 1958-08-06 (中文(台湾)).
  25. . 《联合报》. 1953-04-16 (中文(台湾)).
  26. 林建成. . 《联合报》. 1997-10-26 (中文(台湾)).
  27. 熊德昕. . 《联合报》. 1999-09-28 (中文(台湾)).
  28. . 《台湾民声日报》. 1958-07-13 (中文(台湾)).
  29. . 《台湾民声日报》. 1959-07-07 (中文(台湾)).
  30. 陈鹿生. . 《台湾民声日报》. 1960-04-02 (中文(台湾)).
  31. . 《台湾民声日报》. 1960-12-06 (中文(台湾)).
  32. . 《联合报》. 1964-09-13 (中文(台湾)).
  33. . 《联合报》. 1965-07-23 (中文(台湾)).
  34. 沈征郎. . 《联合报》. 1966-12-05 (中文(台湾)).
  35. . 《台湾民声日报》. 1959-06-27 (中文(台湾)).
  36. . 《台湾民声日报》. 1961-08-06 (中文(台湾)).
  37. 陈文荣. . 《联合报》. 1979-09-04 (中文(台湾)).
  38. . 《台湾民声日报》. 1951-01-30 (中文(台湾)).
  39. 钟梅音. . 《联合报》. 1955-05-28 (中文(台湾)).
  40. 费蒙. . 《经济日报》. 1968-10-17 (中文(台湾)).
  41. 余炎昆. . 《联合报》. 1990-07-21 (中文(台湾)).
  42. . 《联合报》. 1954-04-13 (中文(台湾)).
  43. . 《联合报》. 1954-06-23 (中文(台湾)).
  44. . 《商工日报》. 1955-06-19 (中文(台湾)).
  45. . 《联合报》. 1956-07-29 (中文(台湾)).
  46. . 《台湾民声日报》. 1956-07-28 (中文(台湾)).
  47. . 《台湾民声日报》. 1956-08-17 (中文(台湾)).
  48. . 《联合报》. 1964-10-16 (中文(台湾)).
  49. 黄美之. . 《联合报》. 1964-05-21 (中文(台湾)).
  50. . 《联合报》. 1975-04-15 (中文(台湾)).
  51. 余炎昆. . 《联合报》. 1989-01-31 (中文(台湾)).
  52. . 《台湾民声日报》. 1958-03-30 (中文(台湾)).
  53. 余炎昆. . 《联合报》. 2006-07-28 (中文(台湾)).
  54. . 《经济日报》. 1967-07-19 (中文(台湾)).
  55. . 《联合报》. 1968-06-12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