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码

极化码英语:)是一种前向错误更正编码方式,用于信号传输。

构造的内核是通过信道极化()处理,在编码侧采用方法使各个子信道呈现出不同的可靠性,当码长持续增加时,部分信道将趋向于容量近于1的完美信道(无误码),另一部分信道趋向于容量接近于0的纯噪声信道,选择在容量接近于1的信道上直接传输信息以逼近信道容量,是首个被证明能够达到香农极限的方法[1]

在解码侧,极化后的信道可用简单的逐次干扰抵消解码的方法,以较低的复杂度获得与最大似然解码相近的性能。[2]

2008年在国际信息论ISIT会议上,土耳其毕尔肯大学埃达尔·阿利坎()教授首次提出了这个信道极化的概念,基于该理论,他给出了人类已知的第一种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法,并命名为极化码[3]

华为2016宣布4月份率先完成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第一阶段的空口关键技术验证测试,在5G信道编码领域全部使用极化码。

2016年11月17日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3GPP第87次会议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中国华为主推极化码方案,美国高通主推低密度奇偶检查码(LDPC)方案,法国主推Turbo2.0方案,最终控制信道采用极化码,数据信道采用LDPC[4]

参考文献

  1. . UC San Diego UC San Diego News Center. [201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9). It took scientists over 60 years to find the codes promised by Shannon: polar codes are the first to provably achieve the Shannon limit for a wide range of channels, with efficient encoding and decoding.
  2. El-Khamy, M. . 2016-04-12. arXiv:1604.03612可免费查阅.
  3. . Resources on Polar Codes.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2).
  4. .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