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俄語:,1890年9月25日—1946年8月30日),俄羅斯帝國陸軍中将,後在日本支持下於1917年至1920年间成為外貝加爾山脈地区的白軍领袖。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 |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外貝加爾州庫蘭扎 | 1890年9月25日
逝世 | 1946年8月30日 蘇聯莫斯科 | (55歲)
效命 | 俄罗斯帝国 |
军种 | 俄羅斯帝國陸軍 俄國白軍 |
服役年份 | 1911年–1921年 |
军衔 | 中將 |
参与战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國內戰 中東路事件 |
获得勋章 | 聖喬治勲章(兩度) |
生平
谢苗诺夫生於俄羅斯外貝加爾州,其父有部份布里亞特血統,使他除俄語外亦精通蒙古語和布里亞特語。他在1908年參軍,1911年毕业于奥伦堡的奧倫堡哥薩克中等軍校。他其後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名哥萨克指揮官,並因其在東方戰線的英勇表現而被頒授一枚聖喬治十字勳章。
在高加索服役期間,身為混血兒的他結識了因性情怪僻而同樣備受排擠的同袍羅曼·馮·恩琴-史登伯格男爵,並一同嘗試組織一支亞述人部隊參與對土戰役。
俄國內戰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7月時谢苗诺夫出任临时政府在贝加尔湖地区的代表,负责招募布里亞特志願兵。十月革命以后,谢苗诺夫发动了一場反苏叛亂,败后逃往中国哈爾濱,1918年4月,他在東清鐵路沿线的海拉尔、昂昂溪招募了义勇军4个营,开赴滿洲里,成立「外贝加尔地方临时政府」。同年8月,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援助下攻占赤塔,将「外贝加尔地方临时政府」迁至該處。他用无情的统治巩固其政權,被蘇聯紅軍描绘成「不分青紅皂白地拦截火车、抢劫财物的草原强盗」[1] 。西伯利亞自治臨時政府任命谢苗诺夫为一支以赤塔為總部的分遣队司令。雖然高尔察克將軍最初拒绝承认其权威,但后来他被迫接受这一事实,並任命谢苗诺夫为赤塔军区总司令。1919年初,在日本干涉军(第5師團)支持下,谢苗诺夫自任外贝加尔哥萨克軍的阿塔曼。他控制的地区从贝加尔湖附近的乌兰乌德延伸到石勒喀河、斯列堅斯克、及至中东铁路与赤塔铁路接轨的满洲里,以及沿阿穆尔铁路向东北的一段地域。但他在该處并未有真正的控制权,而只是受日军摆布以制衡受英國支持的高爾察克。
谢苗诺夫是一个激烈的反犹太主义者,甚至将《犹太人贤士议定书》分发给合作的日本军队[2];但據聞他曾在1919年2月组建了一支犹太军团,抵抗当地的游击队。
1919年3月,谢苗诺夫在赤塔召开了大蒙古大会,宣稱要建立一个統一外蒙古、内蒙古及呼伦贝尔等地的“大蒙古国”,尊外蒙古第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国家元首。在日本的支持下,谢苗诺夫企图占领中东铁路。1920年1月,谢苗诺夫在赤塔成立了俄国东部边区政府。[3]
在高尔察克倒台後,他將自己在远东的权力交與谢苗诺夫;但谢苗诺夫的军队軍紀敗壞,更在控制区内姦淫擄掠,廣積民怨。1920年7月15日,日本與遠東共和國簽訂《緩衝國建設備忘錄》,同意在西伯利亞撤軍,同時停止對谢苗诺夫的援助。同年11月,苏俄红军、远东人民革命军和游击队迫使谢苗诺夫的部队撤出贝加尔湖地区。在撤退到滨海边疆区后,谢苗诺夫试图继续对抗苏联,但最终在1921年9月被迫放弃所有佔領地。
流亡
在經哈爾濱移居长崎失敗後,谢苗诺夫逃到了美国一段时間,但卻被控告對美国远征军采取暴力行动。他最後被判无罪,並遷居至華北,每个月得到日本政府资助1,000日圆作养老金。在天津,他成为在華白俄及哥薩克难民的领袖,並與日本的情报机构有所联系,策劃顛覆苏联的活动,後來更被希望復位的溥儀聘用。
1945年9月,谢苗诺夫在蘇日戰爭中在大连被苏军傘兵俘获,后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判处绞刑,在1946年8月30日被處決。[3][4]
參見
- 西伯利亞臨時自治政府
-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
- 彼得·弗兰格尔
参考文献
- Norton, Henry Kittredge (1923). The Far Eastern Republic of Siberia.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 p69.
- Tokayer, Marvin (1979). The Fugu Plan. New York:Paddington Press Ltd. p47.
- 杜学瀛年谱简编,哈尔滨史志2010.4(总第55期)
- Arnold C. Brackman, The Last Emperor. Hew York: Scribner's, 1975, p. 151.
延伸阅读
- Борисов Б.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атаман Г. М. Семенов и его борьба за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России от большевико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Вена, 1921. — 62 с.
- Кручинин А. С. К истории конфликта между А. В. Колчаком и Г. М. Семёновым // История белой Сибири. Тезисы 4-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 ред. С. П. Звягин. Кемерово, 2001.
- Познанский В. С.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вооружённой борьбы Советов Сибири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в 1917—1918 гг. Новосибирск, 1973.
-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 в Маньчжурии: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1920—1945). Сб. док. / Сост., вступ. ст., прил. Е. Н. Чернолуцкой. Ответ. ред. М. С. Высоков. Южно-Сахалинск. 1994.
- Шерешевский Б. М. Разгром семёновщины (апрель — ноябрь 1920 г.). О роли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в борьбе за ликвидацию «читинской пробки» и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Новосибирск, 1966.
- Шишкин С. Г. . Москва: Во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ороны СССР. 1957 (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