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柘荣县旧称柘洋,是福建省宁德市下辖县,在历史上长期属霞浦县及其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两次撤销而两次复设。作为南联闽中、北接浙南的闽浙交通要地,柘荣县境内有数十处文物保护单位,如一百零八根桥柱的廊桥组成一个自然村的唯一民宅李宗仁亲笔题写牌匾的宗祠第一次国共内战的战役遗址等。本列表列出柘荣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简要介绍。[1][2][3]:1

自1983年至2021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九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其中有2处现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项目合并升格为8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年代最早的是时期的沙淀遗址,历史年代最晚的则是1953年建立的柘荣革命烈士陵园。拥有最多文物保护单位的乡镇是东源乡[註 1],境内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包含6个子项)和6处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 名称 年代 地址 类别 图片 简介
第六批(2006年5月25日公布)
6-0593-3-296 闽东北廊桥 清代 东源乡东源村
27°12′55.39″N 119°53′40.3″E
古建筑 因有108根桥柱,与108位梁山好汉对应而别称“水浒桥”。始建于元朝至元元年(1335年),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先后重修。木构单孔悬臂式廊屋桥,长41.9米,跨径26.4米,宽6.9米,高8.2米。廊屋18扇,17间108柱。桥的北侧有元代泗洲佛石塔一座[3]:637。2009年其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00万元人民币对其进行重修。[6]
第七批(2013年3月5日公布)
7-1099-3-397 凤岐吴氏大宅 清代 乍洋乡凤里村凤岐村
27°11′32.7″N 120°02′49.5″E
古建筑 是凤岐自然村唯一的建筑,形成“一村一屋”的建筑格局。大宅坐落于凤岐山阳面,地处山谷凹处,海拔约450米,总面积14909平方米,现存的文物建筑共5969平方米,遗址约8940平方米,屋基购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也建造于道光年间,屋主吴大鹏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移居于此。现存主座建筑为三进格局,有后花台、菲香居、左右横屋、附属工房等外围建筑。2022年,柘荣县出台凤岐吴氏大宅保护规划,计划对其进行保护与修缮。[7]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 名称 子项 年代 地址 类别 图片 简介
第五批(2001年1月20日公布)
5-10 游朴墓 明代 双城镇城南社区
27°14′29.24″N 119°53′26.28″E
古墓葬 墓主游朴柘洋籍明朝湖广参政,葬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墓建筑坐北朝南,呈凤字形,青石结构,占地约1600平方米。墓碑中刻“皇明湖广参政少涧游公墓”。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墓的东侧有一座游公墓道碑。该墓葬也是1983年公布的首批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3]:636
第六批(2005年5月11日公布)
6-75 归驷桥 清代 富溪镇富溪村
27°11′32″N 119°50′59″E
古建筑 原名归泗桥,是福温古道唯一现存的木拱廊桥和柘荣现存年代最长的古桥[8]。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为木构单孔悬臂式廊屋桥,全长25米,宽4.6米,高7.3米,廊屋高3.8米,10扇40柱。该桥也是1989年公布的第二批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3]:637
第七批(2009年11月16日公布)
7-25 双城城堡 元代、明代 双城镇上城社区、北门社区
27°14′28″N 119°53′56″E
古建筑 柘荣城关因被龙溪分为上下两部分而称作“双城”,两岸均建有城堡,上城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现存北门、西门和620米长的城墙;下城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年(1361年),现存东门和520米长的城墙。该城堡也是第二批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3]:637
7-144 溪口袁氏宗祠 清代 乍洋乡溪口村
27°10′11″N 120°02′54″E
古建筑 是溪口村最大姓氏袁姓宗族的祠堂,据载,当地袁氏的先祖是柘洋籍明朝开国功臣袁天禄的二哥袁海。宗祠建筑始建于清朝,总面积约300平方米,前后二进,厅前有古戏台,宗祠内有精美的木雕、彩绘装饰。祠堂外原悬挂前中華民國副總統李宗仁手书的牌匾,祠内则有10多幅民国时期政要所题牌匾[9]。该宗祠亦是2007年公布的第七批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10]
7-145 溪口永安桥 清代 乍洋乡溪口村
27°10′08″N 120°02′59″E
古建筑 华东地区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半圆石拱桥[11],始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为石构单孔拱桥,长47.2米,跨径24.2米,宽5.5米,高12.8米。桥北立有资寿、庆安、同安三桥(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的附属文物)的八面碑记。永安桥亦是第二批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3]:637
第九批(2018年9月7日公布)
9-51 前山大外厝 清代 城郊乡前山村
27°13′36″N 119°53′49″E
古建筑 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由左、中、右三路大厝组成,通面阔68.51米,通进深62.620米,占地面积4290平方米、左、右路建筑从前到后依次为门厅、前天井及厢房、前堂、中天井及厢房、中堂、后天井及厢房、后堂。中路建筑由主屋及左、右附房组成,主屋内则有门楼、厅堂、廊庑、拜亭和防火屋等。附属文物包括大厝左后侧的黄氏支祠和右侧的黄氏宗祠,占地1132平方米[12]。该建筑亦是第七批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10]
9-126 东源古建筑群 东源吴氏宗祠戏楼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东源乡东源村中心巷北侧
27°12′50.49″N 119°53′45.53″E
古建筑 始建年代待考,现存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通面阔16.11米,通进深28.45米,占地面积458.33米,由观众厅、戏台及两侧廊庑组成,硬山顶、匡斗山墙,左右山墙上开有东、西门楼。有一个附属文物“千秋祖产”碑记[12]。该戏楼是2011年公布的第八批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13][14]
粉墙厝 清代 东源乡东源村 古建筑 是一座砖木建筑,始建于清朝乾隆间,坐南朝北,通面阔30.42米,通进深28.10米,建筑包括门、厅和天井,前天井两侧有两层厢房,正厅重檐悬山顶,双脊檩卷棚前廊,建筑内装有双层推拉窗,饰以精美的木雕。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现有村民居住在内。[12][14]
吴成故居 清代 东源乡东源村
27°12′47.26″N 119°53′45.59″E
古遗址 是清末民居与商铺合一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占地约100平方米,五开间穿斗式两层建筑,通面阔16.74米,通进深8.54米。中国共产党烈士吴成生前在此开裁缝铺[12]。建筑目前保存完好,吴成的后人居住于此。[14]
古书堂 清代 东源乡东源村 古建筑 俗称龙山书堂,是柘荣县唯一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乡村书院,始建于元朝,明朝时毁于倭患,现存建筑为清朝康熙年间再建,由前后两组建筑组成,建筑面积262平方米、前部心远堂为穿斗式硬山顶两层楼,后部建筑由门理、门楼、主楼组成,主楼琢玉楼为穿斗式重檐硬山顶两层建筑[12]。该书院曾培育出海门知县吴国宾、中共烈士吴成等人,“三普”时成为文物保护点。[14]
东源井 清嘉庆十年(1805) 东源乡东源村祠井巷汤氏祠堂前 古建筑 是该村2000多人的主要饮用水源,始建年代未知,现存井为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重修,石构长方形,井口长1.92米、宽1.4米,井深1.2米,井坪长5米、宽3.5米。现在即使通了自来水,村民依然习惯饮用此地井水。该井也是柘荣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14]
培凤亭 民国二十三年(1934) 东源乡东源村中心巷巷口
27°12′53.07″N 119°53′45.06″E
古建筑 位于霞浦、柘荣古驿道上,距吴氏宗祠20米,是柘荣境内现存最大、造型最精致的古代路亭,始建年代未知,民国23年因失火而重建,坐北向南,通面阔8.85米,通进深9.05米,占地80.09平方米。木构抬梁式歇山顶,四角共8根方形立柱,地面为条石铺设,亭后有供奉观音的神龛。该亭曾是柘荣县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13][14]
9-229 西竹岔战斗遗址 西竹岔战斗遗址 1935年 楮坪乡洪坑村与社坪村交界
27°13′28″N 119°47′15″E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闽东苏区第一次国共内战的历史上发生的最大的一场战役的遗址。西竹岔战斗发生于民国24年(1935年)1月15日,叶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社坪、洪坑一带与国军新十师交战,最终以红军主动撤出战场而告终。该遗址现存有红军战壕、红军阵亡将士埋葬坑等遗迹。附属保护单位南山遗址是西竹岔战斗前夕红军的驻扎地[12]。2023年,西竹岔入选中国AA级旅游景区。[15]
南山遗址 1935年 黄柏乡蒲洋村南山
27°10′20″N 119°45′20″E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

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九批,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于1983年7月1日[16],最新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第九批)公布于2021年4月7日[4]。下表列出现今的柘荣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格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请见前文列表。

名称 年代 地址 类别
第一批(1983年7月1日公布)[16]
柘荣革命烈士陵园 现代 双城镇城北社区卜山岗
27°14′43″N 119°53′46″E
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
碗窑村窑址 宋代 东源乡王家山碗窑自然村
27°10′45″N 119°55′45″E
古遗址
游朴德政坊 明代 黄柏乡黄柏村中心
27°11′02″N 119°47′02″E
古建筑
马仙庙 清代 双城镇城南社区仙屿山顶
27°14′10.93″N 119°53′27.02″E
古建筑
游德坊 明代 黄柏乡长冠村石亭里
27°09′20″N 119°46′05″E
古建筑
第二批(1989年10月20日公布)[16]
打石坑红军洞 1933年 东源乡山岭村打石坑党性寺后山
27°12′47″N 119°54′55″E
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
第三批(1997年9月25日公布)[16]
半爿城城址 明代 城郊乡仙山村山后自然村
27°16′48″N 119°54′50″E
古遗址
第四批(2000年3月9日公布)[16]
袁天禄祠堂 清代 双城镇城北社区北街西侧
27°14′27.67″N 119°53′41.3″E
古建筑
临水宫 清代 双城镇城南社区西门外
27°14′23″N 119°53′34″E
古建筑
七星池遗址 清代 双城镇上城社区上安亭自然村北100米泰安宫内
27°14′11″N 119°52′23″E
古建筑
通济桥 清代 楮坪乡楮坪村西北侧
27°14′00″N 119°48′57″E
古建筑
东狮山摩崖石刻 明代 城郊乡岭边亭村东狮山北麓半山顶灵岩洞东侧
27°13′55″N 119°54′47″E
石窟寺及石刻
中共柘荣县党小组旧址 1933年 双城镇上城社区西侧
27°14′30″N 119°53′56″E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第六批(2003年4月17日公布)[16][註 2]
柘荣袁天禄墓 明代 城郊乡湄洋村北侧615西路(国道104线)北侧
27°14′20″N 119°53′07″E
古墓葬
第七批(2007年7月26日公布)[17]
片石堂遗址 清代 黄柏乡黄柏村东南500米
27°11′00″N 119°47′06″E
古遗址
寒泉冽井 宋代 黄柏乡上黄柏村中心
27°10′43″N 119°46′40″E
古建筑
洪坑登云桥 元代 楮坪乡洪坑村北侧
27°13′29″N 119°47′15″E
古建筑
黄柏延寿宫 明代 黄柏乡上黄柏村西北侧
27°10′45″N 119°46′39″E
古建筑
温安桥 清代 东源乡西宅村西1公里
27°13′11″N 119°53′08″E
古建筑
柏峰游氏祠堂 清代 黄柏乡上黄柏村西北侧 古建筑
锦履桥 清代 楮坪乡苏家洋村水尾
27°13′04″N 119°45′23″E
古建筑
下村延寿宫 清代 城郊乡下村村
27°13′34″N 119°51′56″E
古建筑
前山华卿厝 清代 城郊乡前山村中心 古建筑
第八批(2011年7月7日公布)[13]
沙淀遗址 商周 乍洋乡前楼村西北侧
27°12′06″N 120°00′13″E
古遗址
碗池湖窑址 宋代 东源乡鸳鸯头村东南1.5公里处
27°10′23″N 119°56′43″E
古遗址
龙在桥摩崖石刻 宋宝庆元年(1225) 乍洋乡石山村西南侧龙在桥遗址北侧岩壁
27°11′09″N 119°59′51″E
石窟寺及石刻
吴二府墓 清咸丰元年(1856) 乍洋乡凤里村下坪仔自然村西约300米
27°12′08″N 120°02′35″E
古墓葬
陶邵轩墓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乍洋乡石山村埂里自然村后门山包 古墓葬
游以敬墓 明嘉靖二年至四年间(1523—1525) 黄柏乡上黄柏村西南300米 古墓葬
湄洋陈氏祖墓群 元代 城郊乡湄洋村西北侧 古墓葬
西洋井 明崇祯十二年(1639) 楮坪乡社坪村西洋自然村中心
27°12′32″N 119°45′50″E
古建筑
苏家洋井 清道光四年(1824) 楮坪乡苏家洋村东北侧张氏宗祠后门 古建筑
桃坑梯云桥 清道光六年(1826) 东源乡桃坑村
27°10′59″N 119°56′26″E
古建筑
西溪石桥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宅中乡蔡山村西溪自然村北侧
27°08′08″N 119°49′38″E
古建筑
霞利洋凤阳桥 清嘉庆十二年(1807) 富溪镇霞洋村霞利洋自然村村口
27°10′32″N 119°51′32″E
古建筑
束厝履端桥 清光绪十年(1884) 乍洋乡石山村束厝自然村西北侧
27°11′50″N 119°59′47″E
古建筑
陆家庄崇安宫 清道光元年(1821) 楮坪乡洋坪村陆家庄自然村东约800米处山顶 古建筑
下村林氏宗祠 清代 城郊乡下村村中心 古建筑
官安章氏宗祠 清嘉庆十八年(1813) 英山乡官安村中心
27°18′08″N 119°50′45″E
古建筑
长岐吴氏总祠 清代 乍洋乡长岐村中心 古建筑
山后郑氏宗祠 清代 城郊乡仙山村山后自然村 古建筑
湄洋陈氏宗祠 清代 城郊乡湄洋村北侧 古建筑
英山古炮楼 清代 英山乡英山村18号民房右侧
27°16′57″N 119°48′14″E
古建筑
湾里古民居 清光绪 楮坪乡湾里村村尾(门牌24号)
27°15′41″N 119°45′37″E
古建筑
第九批(2021年4月7日公布)[4]
彭家山战斗遗址 1934年 楮坪乡彭家山村白坑岔
27°14′44″N 119°46′34″E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红军渠 1934年 东源乡上泥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福温古道黄柏亭至隔水牌段 隋唐 黄柏乡蒲洋村和沙坑里村 古遗址
宫头岗窑址 宋代 富溪镇霞洋村前洋自然村宫头岗 古遗址
门楼里古民居 清代 楮坪乡湖头村52号
27°13′26″N 119°49′38″E
古建筑

注释

  1. 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东源古建筑群虽合并为一处文物保护单位,但建筑群内的各个子项大部分曾经是单独计算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在此分开计算。
  2. 2002年5月公布的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仅凤岐吴氏大宅一处,现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 . 福州: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2007: 791–796. ISBN 978-7-80516-829-6.
  2. . 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06-10 [202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7).
  3. 柘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ISBN 7-101-01420-8.
  4. . 柘荣县人民政府. 2021-04-22 [2024-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31).
  5. . 柘荣县人民政府. 2023-06-07 [202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6. . 福建日报. 2022-05-30 [202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7. . 福建省文物局. 2022-11-02 [2024-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3).
  8. . 福建日报. 2022-08-04 [202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9. 吴旭涛; 游书金. . 闽东日报. 2018-07-24 [202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10. . 柘荣县人民政府. 2007-08-15 [202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0).
  11. 叶陈芬; 陈小妹. . 宁德网. 2018-03-13 [2024-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0).
  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8-09-07 [2024-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0).
  13. . 柘荣县人民政府. 2011-07-07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7).
  14. . 柘荣县人民政府. 2020-11-02 [2024-01-20].
  15. . 柘荣县人民政府. 2023-04-24 [2024-01-21].
  16. 柘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北京: 中华书局. : 560–564. ISBN 978-7-101-10815-6.
  17. 柘荣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柘荣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柘荣县人民政府. 2007-07-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