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蔚
生平
清末的活动
1896年(光绪24年)他中秀才。此后,他入安徽大学堂。1902年,传闻清政府和俄国签订密约,安徽籍留日学生陈仲甫(独秀)、潘赞华等和安徽大学堂及安徽武备学堂学生柏文蔚、郑赞丞等在安庆组织励志学社。[1]1902年(光绪28年),他和赵声在南京组织强国会,图谋反清。因事泄而失败,他回到安徽省入安徽武备学堂。
1904年(光绪30年)他任安徽公学教员。1905年(光绪31年),陈独秀组织岳王会,他任南京分会分会长。同年9月,他应南京第9镇第17协第33标第2营管带赵声的招聘,任该营前队队官。赵声任第33标标统后,柏文蔚升任第2营管带。
1906年(光绪32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秋,柏文蔚和同郷孙毓筠共谋以炸弹暗杀两江总督端方。刺杀失败后,他逃到东北,加入吉林省的胡殿甲所率的吉强军。1907年(光绪33年),吴禄贞负责吉林省边境事务,经吴推举,柏任参谋。1908年(光绪34年)吴任新军第1镇镇统,柏任哈尔滨屯田营管带。1910年(宣统2年)2月,他任奉天督练公所参谋。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1911年(宣统3年)夏,他和冯麟阁、蓝天蔚计划在东北举行起义。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柏文蔚回到南方,参加攻打南京。同年11月,柏任宁军第1军统制。
1912年(民国元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柏文蔚军改为中华民国第1军。1912年1月15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授予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4月,为停止安徽省的政治混乱,率军入安徽省。此后继孙毓筠署理安徽都督兼民政长。7月,柏正式被任命为安徽都督,9月获授陆军中将位(1912年9月24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他统治安徽省时期,致力于禁止鸦片等民政改革。
1913年(民国2年)5月,柏文蔚和湖南都督谭延闿、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联名通电,反对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6月,袁罢免了柏、李、胡三位都督,并派军队南进。7月,柏发表了反袁派都督各省独立宣言,举兵反袁。二次革命爆发。此后,反袁派败北,柏流亡日本。
1914年(民国3年)他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民国4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柏文蔚到南洋为护国军募集资金。1916年(民国5年)2月29日他归国,到上海。1916年10月8日再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
护法战争后
1918年(民国7年)10月,孙文发动护法战争,柏文蔚支持,被任命为靖国军川腭联军前敌总指挥。此后他在孙文手下历任重要军职。1921年(民国10年)5月,他任总统府顾问。1922年(民国11年)4月,他任长江上游招讨使。1924年(民国13年)1月他任北伐讨贼军第2军军长。同月,他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运行委员。
孙文死后的1926年(民国15年)8月,他任国民革命军第33军军长,转战安徽省各地。1927年(民国16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清党,柏文蔚发表声名反对。9月宁汉合流后,他被罢免第33军军长,改任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冬,他在寿县成立北路宣慰使署学兵团,参与筹办的有许多中国共产党派出的人员如孙一中、廖运泽、孙天放、张慕韩、陶之光、叶守成、王孜堂、陶秉哲、廖运周、许光达等,1928年2月6日该团开学。
1928年(民国17年)8月,柏文蔚加入反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11月他被中国国民党除名。1930年(民国19年)反蒋各派召开北平扩大会议,他任常务委员,后反蒋派败北。1931年(民国20年),他获得中国国民党恢复党籍。此后他和冯玉祥主张国共合作对日抗战。
1947年(民国36年)他引退。同年4月26日,国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中央运行委员柏文蔚在上海病故。[2]:8342他晚年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困穷中病逝。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