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诵
李子诵(1911年5月21日—2012年5月11日),罗马拼音,原名李颂,广东顺德人,中国政治人物,曾任五届政协常务委员(包括首届)及第七届政协常委;1951年起于《文汇报》任职达38年,「六四事件」爆发前夕,北京爆发学生运动,1989年5月21日,中国政府在北京实施戒严,李子诵等人于《文汇报》开天窗刊出「痛心疾首!」作为社论,两个月后遭中国政府秋后算账,李子诵等人被解除职务。
李子诵 Lee Tze Chung | |
---|---|
![]() 李子诵 | |
原文名 | |
出生 | [1]![]() | 1911年5月21日
逝世 | 2012年5月11日![]() | (100岁)
职业 | 新闻工作者 |
生平
李子诵16岁时父亲离世,没有小学毕业的李加入广州新闻界,并在图书馆自学[2];先后于《大公报》粤南版、韶关《建国日报》、香港《华侨日报》等新闻机构任职校对及编辑工作[3]。
1949年9月,李子诵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他于两年后出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及至1978年出任社长一职[3]。《文汇报》、《大公报》等三份报章于1951年转载一篇《人民日报》评论,香港政府以「刊载煽动性文本」逮捕了李子诵、《大公报》社长费彝民等人,称为「三一事件」[4]。于1959年起出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而在出任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时更是政协常委[5]。
六四事件前夕,李子诵与总编辑金尧如商讨并得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同意下决定以开天窗「痛心疾首!」四个大字作为文汇报在5月21日的社论,以表达不满中共当局宣布戒严[6][7];此外,李子诵以「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有善必扬,有恶不隐」作为《文汇报》作为处理六四事件发生前后的新闻宗旨[8];由于文汇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官方喉舌之一,社论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回响外,也引领香港其他左派报章及中立报章谴责中共对学生运动的定性与戒严等处理手法[9];李更分别于6月4日及7月7日的记者会上痛哭地谴责中共镇压行为[6]。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于7月13日亲自到文汇报社以「停止留用李子诵」来解除李子诵的社长职务[8] 。副总编辑程翔、总编辑金尧如、记者刘锐绍亦先后被迫离开《文汇报》。
1991年,李子诵与程翔创办《当代》时事周刊,惟于四年后因亏损而停办[6]。香港资深传媒人员联谊会于2010年3月17日成立,他成为荣誉会长[10]。2011年被评选为2011感动香港26位年度感动香港人物之一[11]。2012年5月11日早上在香港东华三院冯尧敬医院以一百岁高龄离世[6]。
治丧委员会在2012年6月11日下午4时在北角香港殡仪馆为李子诵设灵,翌日上午11时半举行公祭及大殓,遗体其后往柴湾哥连臣角火葬场火化。
相关条目
数据源
- 李邕复. . 文汇报. 2012-05-22 [201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中文(繁体)).
- 刘锐绍. . 新报: AA04. 2007-04-25 (中文(繁体)).
- . 东方日报. 2012-05-13 [201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中文(繁体)).
- . 经济日报: C15. 2000-01-15 (中文(繁体)).
- . 文汇报: A19. 2010-06-01 [201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6) (中文(繁体)).
- . 明报: A04. 2012-05-12 (中文(繁体)).
- . 明报: A10. 2011-09-03 (中文(繁体)).
- . 苹果日报: A22. 2009-05-20 [201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中文(繁体)).
- . 信报: P10. 2007-06-27 (中文(繁体)).
- . 文汇报: A12. 2010-03-18 [201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中文(繁体)).
- . 明报: A19. 2011-09-12 (中文(繁体)).
外部链接
- 李子诵在六四当日接受亚洲电视访问片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