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
本土化(英语:)是相对全球化而来的另一趋势和潮流。由于全球化强调在市场与科技力量支持下,全球商品、消费乃至文化、价值观和各地人们的行为模式都有趋同()的发展。乐观全球化者认为,这不仅不可避免,也是全球迈向市场自由主义的必经道路。[1][2]本土化某种意义上强调全球化下的本土自身文化。在主体不明的情况下,可能称为本土化、在地化或者属地化。
「localization」的各地常用译名 | |
---|---|
中国大陆 | |
台湾 | |
港澳 |
不同类型的本土化
- 语言本土化:将某一事物或概念用当地所习惯的语言或方式来表达。
中文的「在地化」意涵
在地化主张者认为,全球化趋势已被夸大。事实上各地多元文化的活力仍旧旺盛,并且借由全球化的刺激,产生了创新性的抵抗因子。此种辩证效果,使资本主义全球化反而加强在地化意识的觉醒。这派观点对全球化较为乐观,认为在地化也会自发地产生并牵制全球趋同的潮流。
在地化主张者认为,全球化的正面价值也被夸大。事实上,资本主义为后盾的全球市场化正将各种人类文明的多元多样性排挤消灭。凡是不合乎标准化生产、不合乎资本化与商品化的小生产和各地特色事物,都面临全球资本主义极大的威胁。全球在地派要团结起来,促进自我觉醒,积极投入复兴在地文化元素的工作,并在文化、环境、人权、消费等方面抵制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不良影响。以保障「在地」()认同和特色的存续。
目前跨国社会运动工作者有一种呼声:「以全球为架构思考,以在地为关怀行动。」()把全球在地的斗争串连起来,对抗资本主义商品逻辑的全球化。
参见
参考数据
- . [201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6).
- 韩乔生支招福建足球发展:投资企业和足球人才本土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