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量单位,有两个不相同的意思;时间海程

时间

中国古代表示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现代计时单位的两小时。起源于汉代皇宫夜间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称“五更”。

「更」这个计时单位,把晚上七点到次日早上五点均分为五更,相当现代计时单位共十小时,对应地支名称为戌时至寅时。

  • 一更初更)指戌时,即晚上七点到九点,汉代命名为黄昏
  • 二更指亥时,即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称为人定
  • 三更指子时,即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称为夜半
  • 四更指丑时,即第二天一点到第二天三点,称为鸡鸣
  • 五更指寅时,即第二天三点到第二天五点,称为平旦

另外,一更又分为五

影响

尽管现今华族社会已经停用「更」这个计时单位,但现代华文里依然会使用从「更」衍生出来的计时单位。现今的华文经常会使用「黄昏」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傍晚时份。[1][2]

成语里代表夜深的「半夜三更」(或倒装成「三更半夜」)是从上述的「三更」演变出来的。「半夜三更」一词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和元代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里首次出现。[3]这句成语到现代依然被华族社会广泛使用。[4][5][6]

海程

中国古代的航海人士会使用「更」作为计算海程之单位。一更等于60里。这个计算海程之单位到明清时期依然被航海人士使用。当时的航海人士使用「更」来计算海程时会以一块木片和正在航行的船齐行为准。船比木片先到为「不上更」,木片比船先到则为「过更」[7]

相关资料

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8] 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参考文献

  1. 蔡家蓁. . 联合新闻网. 2017-09-14 [201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7). 建功屿的落日相当美丽,每到黄昏都有许多游客到此游玩。
  2. 潘希桥. . 香港01. 2017-08-22 [2017-09-19]. 天文台会在今日黄昏考虑改发三号强风信号。
  3. . 基隆市武仑国小. [201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4. 庄雅婷 (编). . 东森新闻. 2019-11-26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半夜三更,哭得成调的孝女白琴,听得人浑身不舒服,原本以为是附近有丧家,但仔细一听,白琴哭调 居然是在讨债。
  5. . 香港苹果日报.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另外,台湾男星连凯前晚在微博悼念好友,他留言:「这么拼干甚么?上个节目而已……只要不上,甚么事都没有!半夜三更还在录像?……又生气,又伤心!」
  6. . 光华日报. 2019-11-19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2). 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认为,朝野政党领袖三更半夜在住家会面,会引起各种诠释,同时建议党纪律委员会彻查此事。
  7. . : 89.
  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