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 (柴可夫斯基)

暴风雨》(俄語:羅馬化:Burya),作品18,是俄國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3年谱曲的交响诗[1],樂譜所標示的調性為F小調,在儒略曆1873年12月7日(即公曆12月19日)首次公演,由魯賓斯坦指挥。[1]

樂曲的創作靈感源自英國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同名戲劇《暴风雨》所改編。當中的題裁包括了輪船在寂靜的海上航行;性格怪誕的凱列班;米蘭公爵之女米蘭達與那不勒斯王子費迪南之間的愛情故事。其中有關「愛情」的主題較為突顯,另人會聯想起柴可夫斯基另一首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創作背景

樂曲是題獻給俄國評論家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

西曆1873年1月,史塔索夫寫了一封信中給柴可夫斯基,請求他在建議中的三齣戲劇中選取當中一齣來創作交響音樂,最終柴可夫斯基選取了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在往後的幾次書信中,兩人就樂曲的結構和內容交換了不少意見。同年6月,柴可夫斯基正式開始譜寫,但進度非常緩慢,直至8月從霧索瓦(Usovo)回來後,他只用了10天時間就把餘下的草稿都完成了。9月再為樂曲配器,整首樂曲大概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

柴可夫斯基幾首管絃樂作品都是採用莎士比亞的劇作而寫成,除了《暴風雨》和《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外,他亦為《哈姆雷特》譜寫過另一首幻想序曲及當中的劇樂。

這首樂曲亦為柴可夫斯基於1885年獲得「別利亞耶夫獎」(前身為「葛令卡獎」),並獲得500盧布獎金。

分析

編制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3 2 2 2—4 2 3 1—tmp+2—str"[2]

全曲演奏時間約為25分鐘。

参考资料

參照

  1. . [200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9).
  2. Daniels, David.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416. ISBN 0-8108-3228-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