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旗

晨星旗荷兰语印尼语)是荷属新几内亚曾与荷兰国旗并用的旗帜,于1961年12月1日首次升起。此旗帜在旗杆侧(左侧)有一红色纵带,其中有一白色的五角星;纵带的右侧则为蓝白交错的13道横条,共有7道蓝横条与6道白横条[2],旗帜的颜色为受荷兰国旗启发,7道蓝横条象征西巴布亚传统的七个地区[3]。主张西巴布亚独立的自由巴布亚运动大量使用晨星旗,海外声援西巴布亚的抗议活动也常使用此旗帜[4]

晨星旗
激活日期1961年12月1日
形式左侧为红色纵带(中有一白色五角星),右侧为蓝白交错的13道横条
设计者尼古拉斯·尤尔[1]

历史

1979年12月1日,荷兰海牙升起晨星旗

1961年4月纽几内亚议会成立,28名议员在荷属新几内亚总督彼得·普拉蒂尔见证之下宣誓就职,澳洲、法国、荷兰、新西兰、英国与数个太平洋岛国代表出席就职典礼[1][5]。议会任命一委员会负责起草西巴布亚的独立宣言,并设计国旗国歌[1][6][7],其中副议长尼古拉斯·尤尔设计了国旗[1]。同年10月31日纽几内亚议会将国旗上呈总督[1][8],但荷属新几内亚当局不承认该旗为国旗,仅将其视为地区旗帜[1],于11月18日发布的第362号命令正式承认该旗(记录于1961年第68期的荷属新几内亚政府公报)[9]。12月1日议会大楼外举行典礼,晨星旗首次与荷兰国旗一起升起,典礼中并演奏西巴布亚国歌《噢我的土地巴布亚》,总督为典礼嘉宾[1][10][11][12]

隔年(1962年)荷属新几内亚即由联合国临时行政当局(UNTEA)托管,1963年被并入印尼,当地开始反抗印尼占领的抵抗运动[1]。1971年7月1日,自由巴布亚运动领导人赛斯·龙科连宣布成立独立的西巴布亚共和国,并以晨星旗为国旗[1][13]

晨星旗为世界各地主张西巴布亚独立的人士广泛使用。2001年印尼政府通过《巴布亚特别自治法》,其中规定晨星旗可在西巴布亚合法升起,但前提是需与印尼国旗同时使用,且印尼国旗的高度需高于晨星旗[14],实务上印尼政府、法院经常将晨星旗视作巴布亚独立运动的象征而加以禁止[15]。2004年,独立运动人士菲列普·卡尔马尤萨克·帕卡吉因在西巴布亚第一大城查亚普拉的示威活动中举起晨星旗而被捕,分别被判15年与10年有期徒刑[16][17],帕卡吉于2010年获释[18],卡尔马则于2015年11月获释,在被关押期间受狱警虐待[17]国际特赦组织将两人视为良心犯,于2011年将卡尔马一案列为应优先处理的案件[19]

2019年12月,数十至数百人因庆祝晨星旗纪念日(12月1日,即晨星旗于1961年首次升起之日)而被捕,西巴布亚许多地方政府皆已禁止庆祝晨星旗纪念日[20][21]

图集

参见

  • 荷属新几内亚纹章
  • 西巴布亚共和国纹章
  • 噢我的土地巴布亚》(西巴布亚共和国国歌)

参考文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晨星旗
  1. Tanggahma, Leonie. . West Papua Media. 2012-12-01 [2017-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2. . Hubert de Vries – National Arms and Emblems – Past and Present. 2012 [2017-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
  3. Stefan Armbruster. . SBS News. 2021-12-01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5).
  4. .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9).
  5. . Reuters TV (Television production) (Reuters). 1961-04-14 [2017-10-22]. 2639/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6. Chauvel, Richard. (PDF). Policy Studies 14. Washington: East-West Center Washington. 2005. ISSN 1547-13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7-16).
  7. . Reuters TV (Television production) (Reuters). 1961-10-25 [2017-10-22]. 7777/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8. . Reuters TV (Television production) (Reuters). 1961-11-05 [2017-10-22]. 8126/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9. .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10. . Reuters TV (Television production) (Reuters). 1961-12-07 [2017-10-22]. 8950/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11. (PDF). New York Times. 1961-12-01: 4 [2017-1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26).
  12. Saltford, John. (PDF).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3. ISBN 020322187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2 October 2017).
  13. . Unrepresented Nations and People Organization (UNPO). 2014-10-15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14. Goldsmith, Ben; Brauer, Jurgen. .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2010: 101.
  15. . Human Rights Watch. 2007-02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16. Chauvel, Richard. . Inside Story. 2011-04-06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1).
  17. Henschke, Rebecca. . BBC News. 2010-08-03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8).
  18. . Human Rights Now. 2010-07-07 [201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7).
  19. .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9).
  20. . RNZ. 2019-12-02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6).
  21. Victor Mambor. . The Jakarta Post. 2019-12-06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