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畫倫理機構
映画伦理機構(日语:,英語:),簡稱「映伦」(),是日本針對所有國內公開放映的電影進行內容審查及分級之機構,由日本電影業者自主組成,因此並不具有公法人身分,而是一個類似利益團體的公益財團法人組織。所有在日本發行的電影,都要經過映倫檢閱分級後方可上映。
映畫倫理機構標誌 | |
原名 | 一般財団法人映画倫理機構 |
---|---|
成立時間 | 2016年4月1日 |
類型 | 一般財团法人 |
地址 | |
坐標 | 35°40′11″N 139°46′20″E |
代表理事 | 滨田纯一 |
網站 | www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的電影開始了前所未有的黃金自由時期,日本的電影工業便從戰後重新快速起步。然自1960年代以後,受到電視與海外進口影片的衝擊影響,使得日本本土的電影產業陷入了泥潭。雖然自1970年代以後,日本電影憑藉恐怖片、情色片、動畫的新式題材重現復甦的景象,但隨即衍生的社會問題如性暴力、性犯罪率和暴力犯罪率的提高,使得日本政府更重視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並加強電影等傳媒內容的審查。
1949年,映画倫理規程管理委員会(通称「旧映倫」)成立[1]。在實施《映畫倫理規程》後,初建時映倫隸屬於日本影像制作者聯盟,為政府承認的公益法人,其模式尤同美國電影協會的自律審查型態。
1956年,在旧映伦基础上成立映画倫理管理委員会(通称「新映倫」)[1]。1957年之後,獨立改組獨立。獨立後的映倫吸收了電影界以外的人士參加影片的審查,主要任務是審查電影腳本、影片,除了故事片外,紀錄片、新聞片、廣告片均在審查之列,並主張「以電影界以外的客觀公正的眼睛去審查電影」。
2009年,机构性质改为任意团体,并更名为映画倫理委員会[1]。
2017年,更名为映畫倫理機構[1]。
審查模式
日本現行媒體倫理審查組織,大多由業者以外之民間公正人士或學者所組成,然也有由業者自律組成。
雖然映倫和美國的電影審查的演進皆是源自電影業的自律規範,但與美國電影協會評級審查不同的是:在日本所有的影片必須經過映倫的審查之後方可上映。審查過的影片標有「映倫」字樣與編號,未經審查的影片不得在日本全國、以及放映環境衛生同業工會聯合會所屬影院放映。
色情片審查
在「映倫」的年代,所有的色情片都是合情合理,不是「千百樂」(日本古裝俠義劇情)就是紅杏出牆,其特色就是一定都有劇情。
另外,當時成人電影的最大供應商叫「東寶」,東寶是日式的紅磨坊歌舞劇團。後來「東寶」解散後,一些女演員沒頭路,就去拍成人影片,所以當時的女演員常是一副哀怨深情的模樣。
1980年代「映倫」式微,主要是錄影帶、DVD與網際網路的市場大幅崛起,迫使日本政府修法,私人公司可以拍攝成人影片而只受簡化後的檢閱,但相對代價是要在三點用馬賽克遮蓋;但過沒多久,AV業者就以市場因素(賣不出去)為由跟映倫遊說;映倫則以「重點位置」的文字空間做為法令之轉寰餘地,雙方以重點部位的「第三點」打馬賽克作為妥協。
具體分級措施
在電影之分級標準受到美國影響很大,分為四級:
- 普遍級(G):所有年齡段都可以觀賞的影片,影片中雖依劇情可有輕微性、暴力描寫等鏡頭,但需儘量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
- 保護級(PG-12):有性、暴力、殘酷、毒品等描寫,未滿12歲的兒童不可單獨觀賞。或需在家長或保護者陪伴下陪同觀看。
- 限制級(R-15):未滿15歲少年,一律禁止其入場與收看(有虐待描寫)。
- 成人級(R-18):未滿18歲一律禁止入場與收看(有強烈的性、暴力、反社會行為;或美化吸毒之描寫)。
審查流程
日本國內電影
外國電影
- 申請:在經由海關檢驗合格後,須依照申請格式填寫,並附帶相關資料申請。
- 審查:在附加日語字幕的情況下,於電影院放映的狀況下進行審查。
- 預備審查:若原申請者要求,也可在未加日文字幕的原片,進行放映審查。
- 預告片、特報:由於預告片因性質需大量播放至各年齡層關係,所以皆以普遍級尺度進行審查。而超過普遍級尺度的影像、台詞、描寫則不得採用。
參見
外部連結
- 映画倫理機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日語)(英文)
- 全日本錄影帶倫理審查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日本影像軟體販賣倫理機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