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

明喻是用在直接比较两个基本上相同或有关的事物,并用「像」等作为连接词,为一修辞手法。通常,第一个事物的外形、特性等会和第二个事物相似。[1][2]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结构

明喻的结构主要分为三部份:喻体,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题;喻依,指的是用来说明喻体的事物;喻词,指用来链接喻体和喻依的补助词。

这句鲁迅于《华盖集·杂感》中的句子便是一个例子。句中,时间被直接地和海绵里的水作比较,其目的是用「海绵里的水」的意义来比较「时间」,表达出「只要愿挤,总是还是有的」的意思。而例中,「时间」是喻体、「海绵里的水」是喻依,「像」则是喻词。

判断标准

凡是看到句中存在「如、似、像、犹、仿佛、宛若......」即属于明喻

例:

参考

  1. . [2012-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0).
  2. . [2012-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