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

日全食,亦作日全蚀,是四种日食中的其中一种,当太阳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阳圆盘被黑色的月球阴影遮盖。然而,也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才可能用肉眼观测到模糊的日冕。日全食只在月球位于近地点时发生,此时月球的本影锥长度较月地之间距离长,本影锥才能扫到地球表面[1]。由于太阳的实际体积比月球大很多,所以日全食通常只能在地球上一块非常小的区域见到,因为月亮的本影对太阳来说只是一个小点(在全食区之外,所见的食相是偏食)。最近一次日全食发生于2021年12月4日,下一次的日全食将发生于2024年4月8日。日全食的特别之处,就是会出现钻石环以及倍里珠

近期
上一次 下一次
2021年12月4日 2024年4月8日
1999年8月11日法国日全食

有时日全食会和日环食一同发生,这情况名为全环食。

根据天文学家的分析,一个地区要看一次日全食平均相隔约400年[2],另于1900年至2100年全球将会出现共139次的日全食[3]

日全食的阶段

日全食的全过程包括五大阶段[4]

  1. 初亏:因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当月球东沿相切于太阳西沿,日食正式开始,太阳开始出现亏损。
  2. 食既:月球继续向东运行,当东沿相切于太阳东沿时,太阳完全被月球遮挡,光线完全被吞食,称为食既。日全食开始。
  3. 食甚:当月球东移至中心与太阳中心重合的位置,日全食达到极点,称为食甚。
  4. 生光:月球继续东移,当西沿相切于太阳西沿,太阳即将露出,光芒即将重现,称为生光。日全食结束。
  5. 复圆:生光后月球遮挡太阳越来越少,当月球西沿相切于太阳东沿,太阳圆盘形状完全恢复,整个日食过程结束。

部份地区有时因日出或日落无法观看整个日食过程(即日食没结束),这些地方称为日出带食日落带食

人类对日全食的关注

由于日全食是一个十分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故当日食发生时,日食带的地区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日全食,特别是天文爱好者,而日食带的地区于日食期间酒店房间经常都会爆满。

研究

日全食(全环食包含在此)的研究价值远高于其他几种日食,因为这两种日食能完全掩盖光球的强光,观测日全食时,人们能直视色球层和日冕等太阳大气,故观测日全食是天文学家研究太阳大气的大好时机。[5][6]

日食的计算涉及到太阳和月亮运动的准确性,因此古代许多天文学家用它来验证自己的历法。1969年还有人利用公元2年以前的25次日食记录来计算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另在日月食中也发现了沙罗周期以及默冬章

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乃上下五千年,昔时古中国因无科学之引入,使认日食乃天狗所致。明初洪武年间制该礼,是谓日月食救护礼。其初始于周,再定之祭[7]

最后的日全食

日全食现象并不是永久的,因为偶然情况下组合的轨道环境,才让地球上得以看见日食,甚至可以说,今天人类在地球上熟习的日食型式看似是不易变动的天文现象,也只是暂时的现象(虽然是所谓的「暂时」,但对人类而言仍旧长达数亿年,这里指的是宇宙尺度的暂时)。在遥远的古代,月球太靠近地球,以致只有如现今的日全食存在(没有日环食)。而由于潮汐加速,月球环绕地球的轨道以每年增加3.8公分的速率远离地球。估计在6亿年之后,地球和月球的距离会增加23,500公里,达到40万公里的轨道上,比现今约38万公里的轨道略高,这意味着,即使月球在近地点,地球在远日点,月球仍不能完全遮盖掉太阳的盘面[8]。因此,将会因为月球离地球太远而不再发生日全食。

一个复杂的因素使太阳在这段期间增加其大小,这样更导致月球不能完全屏蔽太阳的盘面引发日全食。

影响

当发生日全食的时候,食甚期间天色突然变黑,影响人类的生活。

日全食特别之处

以下所介绍的日全食特别之处,均只在日全食(全环食包含在此)期间发生,并且只能在全食带观看。

倍里珠

2016年3月印尼巴厘巴板的日全食,图中左上方的亮点就是倍里珠

倍里珠出现于食既和生光的时间,是由于月球边缘高低不平,遮挡部分阳光所引致[9][10][11],倍里珠是日全食中最珍贵的其中一幕,故这也是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日全食期间最重要要摄影的地方。

钻石环

2009年7月日本喜界岛的日全食,图中可见到钻石环

当围绕着月球剪影的明亮圆环中只留下唯一的一颗倍里珠时,便会透射出如钻石般的光芒,一般观赏者都会称之为钻石环。[12]

日全食之最

下表列出于1900年至2100年最长和最短的日全食。

最长 食甚持续时间 最短 食甚持续时间
1955年6月20日7分8秒 1968年9月22日39.6秒
数据源:[13]

数据源

  1. . 台南市南瀛天文馆.
  2. . [201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6).
  3. . [201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1).
  4. . [201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8).
  5. 王斌威. (PDF). 科博馆讯.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5).
  6. 胡中为.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394456.
  7. . 看点新闻. 2021-11-20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中文(简体)).
  8. . Fourmilab.ch. [201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9. Baily, Francis.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 4, p.15. [2020-08-04]. Bibcode:1836MNRAS...4...15B.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7).
  10. Littmann, Mark; Willcox, Ken; Espenak, Fre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5–66. ISBN 0-19-513179-7.
  11. O. Staiger. .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7).
  12. 陈文屏. . 大地地理杂志. 1996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13. 香港天文台; 美国太空总署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 . 2009-10-02 [201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9).

参看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日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