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基瑪薩龍屬

斯基瑪薩龍屬名:)是堅尾龍類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北非。目前的資料所知甚少,但可以確定的牠像其他獸腳亞目,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

斯基玛萨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後期,
斯基瑪薩龍的中段頸椎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亚科: 棘龙亚科 Spinosaurinae
族: 棘龙族 Spinosaurini
属: 斯基玛萨龙属 Sigilmassasaurus
Russell, 1996
模式種
短頸斯基瑪薩龍
Sigilmassasaurus brevicollis

Russell, 1996

斯基瑪薩龍的化石是發現於摩洛哥塔菲拉勒特綠洲,接近斯基瑪薩古城的位置,屬名是以發現地為名。在1996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命名了斯基瑪薩龍。唯一的物種被命名為短頸斯基瑪薩龍S. brevicollis),種小名的意思是「短頸」,因為牠的頸椎很短。羅素也將另一個標本敘述為第二種,但因化石不完整而沒有被命名。

斯基瑪薩龍的化石發現於卡瑪卡瑪地層(Kem Kem Beds),可以追溯至上白堊紀最早的森諾曼階,約為1億至9,400萬年前[1]

有效性的爭議

短頸斯基瑪薩龍的正模標本是單一節頸椎戴爾·羅素將發現於同一地層的另外15節脊椎加入此物種中。其他在埃及發現的化石材料,被稱為「棘龍B」[2]。羅素認為此埃及標本是屬於斯基瑪薩龍或牠的近親,並建立斯基瑪薩龍科來包含牠們[3]。斯基瑪薩龍的頸椎寬度比前後長度為大。斯基瑪薩龍在獸腳亞目中的演化、分類位置不明,但被認為是屬於堅尾龍類的。

一些科學家不認為斯基瑪薩龍是有效屬。在1996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等人從摩洛哥的一個頭顱骨(SGM-Din-1)及一節頸椎(SGM-Din-3),歸類於鯊齒龍。鯊齒龍的頸椎很像「棘龍B」的頸椎,所以塞里諾認為「棘龍B」是鯊齒龍的異名[1],塞里諾在後來的研究提出斯基瑪薩龍是鯊齒龍的同物次異名[4]

近年有研究指出,編號SGM-Din-3的頸椎、編號SGM-Din-1的頭顱骨不是屬於同一個體,並且顯示與鯊齒龍正模標本的明顯差異。「棘龍B」的其他特徵也與鯊齒龍的有差別,所以認為「棘龍B」及斯基瑪薩龍是一個獨立的屬[5]

古生物學

北非森諾曼階地層已經發現數種大型的獸腳亞目恐龍(體重多於1噸),所以產生體型較小型恐龍是否能共存的疑問。已知最大的獸腳亞目棘龍鯊齒龍,化石已在摩洛哥埃及發現。兩類較小型的獸腳亞目:三角洲奔龍巴哈利亞龍都分別在摩洛哥及埃及被發現,而且彼此是近親,或可能是同一物種。摩洛哥的斯基瑪薩龍與埃及的「棘龍B」則代表了第四類大型的獵食動物。這種情況就像侏羅紀晚期北美洲莫里遜組般,有著達五類超過1噸的獸腳亞目,與一些小型的物種[6][7]。大型獸腳亞目恐龍的頭型及體型差異,使不同的獵食動物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如同今日的非洲莽原[8]

參考資料

  1. Sereno, P.C., Dutheil, D.B., Iarochene, M., Larsson, H.C.E., Lyon, G.H., Magwene, P.M., Sidor, C.A., Varricchio, D.J., & Wilson, J.A. . Science. 1996, 272: 986–991.
  2. Stromer, E. 1934. Wirbeltierreste der Baharíje-Stufe (unterstes Cenoman). 13. Dinosauria. Abh. bayer. Akad. Wissensch., math-naturwiss. Abt. N.F. 22:1-79.
  3. Russell, D. A. . Bulletin du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 Série 4. 1996, 18: 349–402.
  4. Sereno, P.C., Beck, A.L., Dutheuil, D.B., Gado, B., Larsson, H.C., Lyon, G.H., Marcot, J.D., Rauhut, O.W.M., Sadleir, R.W., Sidor, C.A., Varricchio, D.J., Wilson, G.P., Wilson, J.A. . Science. 1998, 282: 1298–1302.
  5. Novas, F.E., de Valais, S., Vickers-Rich, P., & Rich, T.H. . Naturwissenschaften. 2005, 92: 226–230.
  6. Henderson, D.M. . Gaia. 1998, 15: 219–226.
  7. Holtz, T.R., Molnar, R.E., & Currie, P.J. . Weishampel, D.A., Dodson, P., & Osmolska, H. (Eds.) (编).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Pp. 71–110.
  8. Farlow, J.O. & Pianka, E.R. . Historical Biology. 2002, 16 (1): 21–4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