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区
与「文化圈」的分别
「文化区」与「文化圈」,两者都是与文化相关的地域名词,两者同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提出的,意思亦有少许类似,但并不尽相同。

首先,「文化区」是由美国的Clark Wissler和阿弗烈·克鲁伯,两位人类学家提出的文化人类学概念[3];「文化圈」则是由德国的Fritz Graebner和奥地利的Wilhelm Schmidt,两位民族学家提出的[4]。
另外,「区(Area)」的意思非常清晰,就是指地域。「圈(Circle)」的意思却很模糊,例如「演艺圈」的圈字就有「界」的意思,「华人圈」的圈字则是指社群,而「文化圈」按字面并没有地域的意思[5],但现时流行于日本[6]的「文化圈」概念,事实上却是一个地域名词。不过因为日本用「圈」字代替了「区」字,使其地域性质变得不明显,一般人便不容易察觉其背后所隐含的地域性质[7]。这类概念亦最容易被利用和变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东亚共荣圈」[8]。至于「文化区」则没有此问题,因为意思本来就很清晰,很难被利用[9]。
最后,「文化区」所着重的是地理,很少会着重历史。但现时流行于日本[6]的「文化圈」概念,所着重的却是「历史发展」与「地域统合」。
参考数据
注释
- 意思类似「culture circle」。
- 例如藤堂明保、西田龙雄、福井文雅等多位学者均有著书谈论「汉字文化圈」的概念。
- 美国后来亦是二战同盟国成员。
- 奥地利后来被德国吞并成为纳粹德国。再成为二战轴心国成员后则通过种族清洗等屠杀行为,实现其民族学理论。
- 试设想「恋爱文化圈」、「维基文化圈」这类例子,字面是不会带有地域性质的。
- 也流行于二战前的德国,下略。
- 「圈」字亦会令人在感觉上仿佛有「界」、「社群」、「世界」、「宝库」等等其它意思,并逐渐将注意力只放在文化上,忘记了原有关于地域的真正本质。
- 「大东亚共荣圈」按字面原本是想让东亚的人民一同共荣,看似无限美好,但因为背后隐含地域性质,所以此概念可以突然变质得很快,亦很容易被利用,例如发动战争,因其地域性质本来就不易察觉。
- 举例,若说「我们要重建汉字文化圈」虽然很容易被误解为「重建文化」及被利用,但只要句中的「圈」字用「区」字代替,因为其地域性质已显露无遗,再利用来误导群众就会立即被揭穿。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