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律

效果律英语:),1905年美国心理学爱德华·桑代克以(尚未发展完全的)行为制约背后的一个概念为基底所提出的理论。而那个行为制约背后的概念,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的反应在该情境下重复出现的几率会上升,而会得到不满意的效果的反应,重复出现的几率则会下降」。

一开始小猫尝试不同的方法去打开实验箱子的门。经过一段时间,牠成功因为按开关打开门,只有按开关的行为加强了而其他不相关的行为消失[1]:406
桑代克用的实验箱。当小猫成功打得开闸门后,其行为每次都会减少。

[2]

这个概念跟演化论的概念很像,如果一个特定的特质成为一个能让个体存活下来的优势,那个特质将会在这个物种之间持续存在。在效果律中有特别定义过的「满意的」与「不满意的」字词,后来被「 增强」跟「惩罚」两字词替代。因为「增强」跟「惩罚」在操作制约中愈来愈常被使用。

历史

效果律在很早的时候就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Conwy Lloyd Morgan用来讨论爱德华·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所说的「如果一个链接之后有个『让人满意的状态』,那个链接会被加强,如果之后是『让人困扰的状态』,链接会被削弱」。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www.gutenberg.org. [2019-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0).
  2. Thorndike, E. L. (1911). Animal intelligence: 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York : Macmillan. Retrieved June 18, 20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