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冰

攀冰是攀爬有坡度冰面的运动。通常来讲,攀冰指的是使用绳索保护地在例如冰瀑,冻瀑布,以及覆有冻结水流的悬崖和岩石板上攀登的活动。[1]

出于攀登的目的,冰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分类,高山冰水冰。高山冰一般在山地环境中,通常需要有计划性地接近,并且经常在攀爬行动中登顶。水冰则通常出现在水流下的悬崖等区域。高山冰是冻结的沉降物,而水冰是冻结的水流。大多数的高山冰通常是比较长的攀爬路线中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技术性较低,通常也会包含标准的冰川旅行。而水冰则主要用于技术挑战。然而,技术级别与冰面类型无关,并且两种类型的冰根据天气条件的不同,自身的变化也很大。冰面可以是任何情况,软的、硬的、脆的或者坚韧的。

混合攀登则同时涉及了攀冰和攀岩两个项目。[2][3]

攀冰分级

攀冰分级

该难度分级是针对攀登的路线进行分级,主要分为7级,以WI来表示难度等级,如果是高海拔路线以AI来表示。

  • WI1:结冰的湖泊或者溪床
  • WI2:60°的冰坡,如果技术较好,只使用1只冰斧就能完成,此等级之上一般需要使用两根冰斧。
  • WI3:整个绳距的冰坡都在60-70°,冰况良好,可以找到不错的休息点。
  • WI4:连续10 米近乎垂直的冰壁,设置固定点需要相当高的技巧。
  • WI5:连续20 米的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冰壁,固定点放置困难,只有很少良好的休息点
  • WI6:有一个绳距长(30–60 米)的没有休息点的完全垂直的冰壁,需要极高的技巧和体能。
  • WI7:整段绳距都是薄冰或垂悬的冰柱,没有休息点。

混合攀登分级

YDS 系统 "V" 难度 混合攀登
5.8V0−M4
5.9V0M5
5.10aV0+M6
5.10b
5.10cV1
5.10d
5.11aV2M7
5.11b
5.11cV3M8
5.11d
5.12aV4
5.12bV5
5.12cM9
5.12dV6
5.13aV7
5.13bV8
5.13cM10
5.13dV9
5.14aV10
5.14bV11
5.14cV12M11
5.14dV13
5.15aV14
5.15bV15M12
5.15cV16M13

混合攀登是指冰岩混合攀登,该等级系统根据攀登的性质,冰壁陡峭程度,确保点设置程度,休息点是否容易寻找等因素来评估难度。

  • M4:角度接近垂直,需要一些干攀(dry tooling)技巧。
  • M5:有一些垂直干攀路段。
  • M6:有需要高超的干攀技术才能够通过的仰角。
  • M7:有仰角,需要技巧和力量并重的干攀路段,少于10米的困难路段。
  • M8:有接近水平角的突起岩石需要翻越,需要技巧和力量并重的干攀路段,路段中需要翻越巨石或者有较长的艰难路段。
  • M9:连续不断的垂直岩壁或者是需要技巧性动作才能完成的小仰角(slightly overhanging with marginal or technical holds,)或者是2-3个身长的屋檐需要翻越。
  • M10:至少10米的屋檐需要翻越,或者长达30米,需要力量且中途无法休息的仰角需要翻越。
  • M11:1个绳距长,需要用到类似体操的高难度动作才能够翻越的仰角,或者是长达15米的屋檐。
  • M12:M11路线的基础上,增加需要翻越的巨石,连续的动作(dynamic moves)以及技巧性强,需要技术才能翻越的支点。

参考资料

  1. Chouinard, Yvon. .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 1978. ISBN 978-0871562081.
  2. Lowe, Jeff. . Seattle: The Mountaineers. 1996.
  3. Gadd, Will; Roger Chayer. First. Mountaineers Books. November 2003. ISBN 0-89886-769-X.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