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

搪瓷英语:),又称,指将玻璃陶瓷粉末熔结在基质(如金属、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壳,多为彩色具有艺术美感的花样,用于保护和装饰。

伊朗式塘瓷花瓶
塘瓷茶具
德国一个塘瓷路牌(椴树街)
纪念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1952年登基而制造的塘瓷托盘(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品)

石英长石等为主要原料,并加入纯碱硼砂等为溶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为乳浊剂,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成珐琅浆,涂敷于金属制品表面,经过干燥、烧成,即得制品。

塘瓷盛盘浴缸冰箱等是其例子。

中国珐瑯器

珐瑯是音译,古代又称「佛」、「佛郎」、「拂郎」,都是古代对法兰克(Frank)的音译。其中金属胎珐瑯工艺,常见有掐丝珐瑯以及画珐瑯两大类,此外偶尔可见錾胎珐瑯透明珐瑯(广珐瑯)。明清文人又称「大食窑」、「鬼国窑」、「鬼国嵌」、「佛郎嵌」,都是珐瑯的不同做法。

掐丝珐瑯

多数专家根据明代初年的纪录[1],认为大食窑即是掐丝珐瑯,将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定为公元13至14世纪。由于元代蒙古大军四处掠夺工匠,很多西亚中亚工匠就此随军被安置在云南,中外技术交流使得滇工驰名天下,在元代及明初一直贡奉内廷[2][3]。在对北京故宫馆藏清宫旧藏掐丝珐瑯器物的排查中,被划归元代及明初的器物,其釉色浓艳明快,特别是白色釉料呈半透明水晶状。这一特征在宣德以后消失。可以推断元末明初内府仍然有西亚釉料留存或有外国工匠指导。掐丝珐瑯是由工匠用纤细的金属丝在器物表面勾勒出图案边缘,再加以上色的技法。

画珐瑯

画珐瑯,又称洋瓷,元明皆无,康熙时期传入,清三代尤为盛行。因为珐瑯釉料在烧制时容易流淌走样,对于釉料配方以及火候控制均有严格要求,其技术难度较掐丝珐瑯高,是珐瑯工艺中最难的一种。由于康雍干三代为展现大清实力,在此技术上极力钻研,加上雍正、乾隆等帝王在位时,都力求瓷器技艺超越前朝,造出了许多艺术水准相当高的成品。

相关条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搪瓷

参考数据

  1. 曹昭. . 维基文库. 1388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中文). 食窰,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拂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合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窰。
  2. 天顺三年(1459年)王佐《添加格古要论》: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曰鬼国嵌。
  3. 沈德符. . .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02-01 [1606] [2013-07-04]. ISBN 97871010172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中文(繁体)). 元时下大理,选其工匠最高者入禁中。至我国初收为郡县,滇工布满内府,今御用监。供用库诸役,皆其子孙也。其后渐以消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