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蕩報

扫荡报》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所创的国民革命军报刊,1931年5月创刊於江西南昌,名为《扫荡三日刊》;1932年更名为《扫荡日报》;1935年迁至武汉,更名《扫荡报》;1945年战后更名《和平日报》。国共内战后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1]

掃蕩報
1945年8月16日重慶《掃蕩報》
創刊日1931年5月
停刊日1950年7月
語言中文

历史

1931年初,国民政府第一次江西剿共戰爭受挫;为振奋士气,1931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昌创办《扫荡三日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政治訓練處處長贺衷寒擔任《扫荡三日刊》创办人,並親自題寫報頭,称:“我们就用‘扫荡’二字,‘扫’是扫除匪贼,‘荡’是荡平匪巣。”[1]贺衷寒还亲自题写了报头。1932年夏,第三次江西剿共戰爭失败后,國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临南昌,自任总司令。1932年6月23日,《扫荡三日刊》擴版更名《扫荡日报》,對開日刊。1935年共軍開始流竄后,蒋介石撤销南昌行营、成立武汉行营,《扫荡日报》也迁至武汉、更名《扫荡报》。[1]为此,派政训科科长刘翔到汉作了一番筹备,于1935年5月上旬正式出版。这时的主要负责人是:总编辑丁文安主要抓社论撰述,撰述卜绍周陈友生等,编辑黄卓球瞿云白(瞿秋白之弟)、钟期森曹耿光,校对周圣生,经理人员刘威风易幼涟程仲文等。出版前夕,丁文安通知部分人员到武昌政训处听贺衷寒讲办报的八字方针是“化敌为友,以报养报”。“化敌为友”是贺衷寒专指反共的同义语,“以报养报”是以报纸广告和发行的收入维持开支。汉口《扫荡报》日出两大张,初印5000份。不久从上海购置了套色轮转印报机,陆续增印到1.5万。丁文安一直是该报实际负责人。《扫荡报》虽为军报,却归黄埔一期同学所掌握,设有理事会,贺衷寒、袁守谦、邓文仪、萧赞育、刘泳尧、滕杰等都是理事或监事,推何应钦为理事长,每年召集理事会一次。

抗战期间,《扫荡报》改隶于军委政治部,成为国统区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1938年10月撤离武汉,报社人员分两部分;一小部分由易幼涟、钟期森等带往桂林创建桂林版,大部分由丁文安、黄卓球、刘威风等带到陪都重庆。之后,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陈诚调走丁文安,改任何联奎为重庆社社长,继续发刊。1939年5月3日,日军飞机大举轰炸重庆,各报厂房都被炸毁,扫荡报社也被毁,暂时同《中央日报》合刊,虽然报头并列,而实际只有少数人参加《中央日报》的工作,大多调离。张治中接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后,1942年两次签请蒋介石任黄少谷为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获准。1943年4月,张治中重建《扫荡报》,聘请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驻港专员、时任参政员的成舍我任社长,成虽应允但稽留桂林不到职。张治中临时改派黄少谷兼任社长,重庆《时事新报》主笔兼总编辑万枚子任副社长兼总经理,另一副社长为刘威风。总编辑黄卓球,副总编辑沈杰飞,编辑主任杨彦歧,编辑马汉岳陈圣生黄明等,采访主任谢爽秋(地下党员),记者邹若军谢蔚明周熙等,电讯主任刘同绎,资料主任倪鹤笙,副刊主任陆晶清黄少谷亲抓社论,聘任的主笔或撰述有胡秋原孙儿伊刘竹舟刘问渠龚德柏陶涤亚李七英等。张治中重建《扫荡报》,目的是鼓励士气,扫荡日军,不在言论宣传方面同《新华日报》对立。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自动解散时,主笔刘竹舟(中央社记者)写了篇《向共产党人招手》的社论。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1944年在《扫荡报》连载。

1945年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5日接收日军在南京的《大陆新报》大陆版,筹备出刊《扫荡报》京沪两版。自1945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八十诞辰起,各地《扫荡报》统改名为《和平日报》,并使用于右任书写的报头;右旁注上“原名《扫荡报》,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创刊”等字,保留贺衷寒的手迹。[1]国共内战后迁往台湾,1949年7月1日又復名為《掃蕩報》。[2]1950年7月停刊。[3]《和平日报》京沪版分别于11月12日和1946年元旦出刊。京社由万枚子代理社长,黄明邹若军任副总编辑,黄兼代总编辑,邹兼采访主任,黄少谷之弟黄斗才任经理,黄假我任秘书兼副经理。沪社由万枚子任社长兼总主笔,杨彦歧任总编辑,副总编辑刘同绎,编辑主任马汉岳,经理白广荣,负经理部总责,聘请凤子程仲文谢东平冒舒湮等为主笔;凤子兼编《海天》副刊。总社总管理处在重庆,黄少谷任总社总经理,给万枚子一个协理的名义。总社辖重庆、汉口、南京、上海、昆明、沈阳等报社。关于重大时事的社论,由总社撰写电传,但各社也可删改或不用。

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时,罗敦伟去台,萧赞育黄卓球接办沪版《和平日报》。1949年4月京版《和平日报》解体。1949年5月,萧赞育黄卓球等去台,沪版报社电讯主任万超北带领职工护厂,出了三天《解放报》后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相关主管部门。1949年6月23日,台湾恢复《扫荡报》名称,但不久就无形停刊。

参见

參考文獻

  1. 李明哲. (PDF)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63n125. 2011年6月 [中華民國100年6月] [2021-0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1).
  2. . 國立臺灣圖書館.
  3. .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21-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