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森冰架

拉森冰架英语:)是位于南极半岛边缘、威德尔海西北方的冰架,从南极半岛东岸的渴望角延伸至赫斯特岛南方。名称是以挪威捕鲸船「杰森」号船主卡尔·安东·拉森命名,他于1893年12月驾船抵达了南纬68°10'的冰棚前缘。[1]

拉森B冰架崩解,各种颜色线代表每年所减少的范围。
南极洲各个冰架位置

拉森冰架可再被细分为3块不同的冰棚区域,从北到南依序是:拉森A、拉森B、拉森C。其中拉森A面积最小,且已于1995年1月崩解消失。[2]拉森B则于2008年崩解。拉森C在2008年趋于稳定,但科学家预测以当地的暖化速率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拉森C也会崩解消失。[3]

按照过去的标准来看,近年来的拉森冰架崩解事件是不寻常的。通常情况下,冰架是以冰山崩裂和冰架的上下表面融化而失去质量。崩解事件被认为是由于南极半岛气候变暖所造成,从1940年代起每十年上升约0.5°C。[4]科学家从南极环形风的加强得知,当地气候变暖的原因是由于人为全球暖化[5]

断裂

拉森B冰架崩解范围与美国罗德岛州面积比较图
至2005年的拉森B冰架碎裂范围变化

在2002年1月31日至2002年3月7日期间,220公尺厚、面积3,250平方公里的拉森B崩解并断裂,其崩解面积约等于美国罗德岛州[6]加拿大皇后大学发现:在此之前,拉森B冰架已稳定存在了12,000年,约从最后一次冰期后就一直存在于全新世[7]相反地,拉森A冰架约在4,000年前才开始形成。

尽管拉森B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暖化仍步步侵蚀它的外缘,成为暖化中的「热点」。[8]这让冰河学家对它的崩解速率感到震惊,因为科学家没有预料到液态水对冰架有如此强大的破坏力。大量的融冰在夏季24小时的日光照射下溶化成水后,渗入冰架缝隙中,如楔子般突然将冰架分裂。根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冰雪研究中心泰德·斯坎波斯的数据显示,全球气温升高并非唯一造成冰架断裂的原因。

这可能是由于几个世纪以来海洋温度升高,使南极半岛的冰架逐渐融化而质量下降,最终促使拉森冰架崩解。

——Ted Scambos[9]

虽然位于更南端的拉森C当时较为稳定,但科学者预测持续暖化的结果可能会造成它在几十年后消失。[10]假如最后它真的崩解,其面积将超过美国新罕布夏州佛蒙特州的总和,而且仅仅从1893年被发现的百余年间就消逝了。

而拉森B的崩解使科学家意外发现海面下的冷泉生态系,尽管寒冷且无日光,一些蛤与微生物垫在海底沉积物中仍繁衍茂盛。美国南极计划科学家在西北威德尔海调查超过两倍德克萨斯州的海底沉积后,认为甲烷硫化氢可能是冷泉生态系的能量来源。而原来的冰架可保护海底过度堆积沉积物,避免阻塞蛤群的冷泉出口。[11]

研究显示已崩解的拉森A冰架在约4,000年前的间冰期中期形成,而已崩解的拉森B冰架则稳定存在超过10,000年,[7]且200年前拉森冰架拥有最大的覆盖面积。南极半岛上的克仁冰川在失去拉森B冰架支撑后,其滑动速率快了三倍。[12]2007年,由国际卫星测量团队的数据发现南极洲冰覆盖率已呈现负成长。[13]

英国卫报法新社报导,英国斯旺西大学发表声明表示,拉森C冰棚在2017年7月10日7月12日间发生断裂,导致面积5,800平方公里的的A-68冰山脱离,据了解这座冰山重量超过1兆公吨、约350米厚,将随着洋流风向飘浮海面上,暂时不会对海平面带来立即影响。拉森冰架研究计划Midas的研究员Adrian Luckman表示,拉森C冰棚断裂后,总表面积缩小超过12%,剩下的拉森C冰架面积是有史以来最小的,世界地图也要重新再画。美国太空总署表示,拉森C冰架的分裂将带动恶性循环,导致冰架更加脆弱,原本受到拉森C冰架保护的更深层的冰层,预期会变得更容易消融和解体,特别是随着气温升高,而大冰架在失去它的支柱后,也将变得较不稳定。

参考数据

  1.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名信息系统:拉森冰架
  2. Scientists Trek to Collapsing Glaciers to Assess Antarctica’s Meltdown and Sea-Level Ri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uly 16, 2012 Scientific American
  3. Larsen C thinning 存盘,存档日期2013-02-06.
  4. Connor, Steve (2005) "Ice shelf collapse was biggest for 10,000 years since Ice Ag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Aug 4)
  5. Marshall et al.,"The Impact of a Changing 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on Antarctic Peninsula Summer Temperatures", Journal of Climate, vol. 19, pp. 5388–5404, October 2006.
  6. Hulbe, Christina (2002) "Larsen Ice Shelf 2002, warmest summer on record leads to disintegration" website of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Press Release (2005) "Ice Shelf disintigration threatens environment, Queen's study" Queens University, Kingston, Ontario,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 Eurekalert.
  8. Pearce, Fred (2006) The Last Generation: How Nature Will Take Her Revenge for Climate Change, Eden Project Books, p. 92.
  9. . Two scientists have claimed that climate change was not the only 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a 500bn tonne ice shelf in Antarctica six years ago. BBC News. 2008-02-07 [200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10. Rignot, Eric (2007) "Mass Balance and Ice Dynamics of Antarctic Peninsula Glaciers for IPY2007-2008" Proposal #359,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Expression of Intent,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1. Domack, Eugene; Scott Ishman, Amy Leventer, Sean Sylva, Veronica Willmott, Bruce Huber. .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5-07-19, 86 (29) [2012-07-19]. Bibcode:2005EOSTr..86..269D. doi:10.1029/2005EO290001.
  12. E. Rignot.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4-09-01, 31 (18) [2018-04-02]. ISSN 1944-8007. doi:10.1029/2004gl020697 (英语).
  13. Perlman, David (2008) "Antarctic Glaciers Melting More Quickly"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January 26) p. A2,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拉森冰架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