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克利夫波

拉德克利夫波銀河系中最近的相干氣態結構,點綴著相關的高濃度相互連接的恆星苗圃。它綿延約8,800光年[1][2]。這個結構沿著銀河臂的軌跡運行,其最近之處(金牛座分子雲)距離太陽約400光年,最遠處(天鵝座X的恆星複合體)距離太陽約5,000光年,總是在獵戶臂(本地臂)內,跨越其長度的約40%,平均寬度的20%[3][4]。它的發現於2020年1月宣佈,其接近程度令天文學家感到驚訝[1][5]

地球夜空中拉德克利夫波的大致輪廓。

形成

附近大約六分之一的銀河系外層的互動地圖,從而清楚地顯示了本地臂(獵戶臂)和鄰近的臂 - 以及獵戶座大星雲(作為不太明亮的獵戶座分子雲複合體的非常明亮的特徵)和寬雲北美洲星雲(和鵜鶘星雲),這是拉德克利夫波的固有的部分。

科學家不知道塵埃和氣體的起伏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小得多的星系與銀河系碰撞的結果:留下了「漣漪」,或者可能與暗物質有關[1][6]。在濃密的雲層中,氣體可以被壓縮,以至於新的恆星誕生[2];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太陽的起源[1]

在拉德克利夫波中發現的許多恆星形成區域被認為是一個類似尺度,包含太陽系的「古爾德帶」,以太陽為中心暈環的一部分。現在人們瞭解到,稀疏的離散相對濃度星際物質反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波[1][2]

發現

拉德克利夫波是由包括凱薩琳·紮克(Catherine Zucker)和若昂·阿爾維斯(João Alves)在內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的[7][4]。 這是由共同作者艾麗莎·古德曼在檀香山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35次會議上宣佈的[8],並發表在2020年1月7日的《自然》期刊上[9]。這一發現是利用歐洲太空總署蓋亞太空天文台的數據[10]。這個波在2D中是不可見的,需要新的3D技術來繪製星際物質以揭示其模式[2][10][8]。波的接近距離讓天文學家感到驚訝[1][5]。它以發現團隊的研究地點,馬薩諸塞州劍橋拉德克利夫高級研究所[10]

概述

拉德克利夫波包含五個古爾德帶雲中的四個:

不在其範圍內的雲是蛇夫座ρ星雲複合體,平行於拉德克利夫波的線性結構的一部分。

波中的其他結構,遠離本地恆星系統,是大犬座OB1北美洲星雲天鵝座X[4]

這個結構的質量尺度在M。 它的長度有8,800 光年(2,700 秒差距),振幅為520光年(160秒差距)。拉德克利夫波佔據了本地臂寬度的20%和長度的40%。後者的星際物質比波更分散,並且具有更大的恆星形成區域,例如麒麟座OB1星協加州星雲,仙王座FAR和蛇夫座ρ[4]

相關條目

  • 唧筒座2:在蓋亞任務的數據中發現的另一個橫跨銀河系圓盤的巨大漣漪。
  • 附近星協和移動星群清單
  • 大裂縫

參考資料

  1. . The Guardian. 7 January 2020 [7 January 2020].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7).
  2. Rincon, Paul. . BBC News. 7 January 2020 [7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7).
  3. Brandon, Specktor. . livescience.com. 7 January 2020 [7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8).
  4. Alves, João; Zucker, Catherine; Goodman, Alyssa A.; Speagle, Joshua S.; Meingast, Stefan; Robitaille, Thomas; Finkbeiner, Douglas P.; Schlafly, Edward F.; Green, Gregory M. . Nature. January 2020, 578 (7794): 237–239. Bibcode:2020Natur.578..237A. PMID 31910431. arXiv:2001.08748可免费查阅. doi:10.1038/s41586-019-1874-z (英语).
  5. Osborne, Hannah. . Newsweek. 7 January 2020 [202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6. . 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20-01-08 [2020-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英语).
  7. McIntosh, Bennett. . Harvard Magazine. 7 January 2020 [7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7).
  8. Strickland, Ashley. . CNN. [7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8).
  9. . Phys.org. [7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7).
  10. Dunn, Marcia. . Associated Press. 8 January 2020 [8 January 2020]. ISSN 0447-57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8) Japan Times Online.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