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铐


手铐又称手镣手扣、香港俗称孖叶,是一种束缚人手腕的设备,多为金属制,常见于单位使用。可分为两个铐环,中间以链条链接,铐环可调整紧度以束缚不同的手腕。若是没有钥匙等工具打开手铐的话,被铐住的双手行动上将变得相当不便,使得被铐者无法自由行动。常用制服犯人,以避免脱离掌控。在香港俗称孖叶是因为手铐打开后成条状,犹如两片细叶子般。

常见的手铐种类
手铐(炼铐)
炼铐(手铐)

另外,手铐的使用在世界多个地方亦受到个人权利约束和限制,并非拘捕就等于可以对被捕者使用手铐。 一般而言,若然疑犯并非情绪激动,自残,拒捕,反抗,袭击,逃走的状态,疑犯是可以行使个人权利拒绝被铐上手铐。 但在不使用手铐扣押疑犯时,警方考虑到安全的情况下,必须确保疑犯的双手都在视线范围之内。

种类

板铐、链铐与刚性铐

板铐与链铐是常见的两种手铐的形态,其差异主要在于铐环的连接处,链铐为较早期的设计,铐环间以2至3个铁圈串连,这样的设计虽然束缚着人的双手,但由链条长度所构成的活动半径依然相当的长,被铐者行动上依然十分地方便。

有鉴于此,渐渐地板铐开始被采用,由于铐环的连接处是以2或3个圈并连,两铐环间距变得相当短,也无法自由的将手腕做前后的旋转,活动上的限制也因此变得很大。

板铐因链接铁圈的不同,又被称为双链手铐三链手铐),相对的,链铐又被称为单链手铐

刚性铐(Rigid Handcuffs)类似与板铐,对囚犯限制更大,中间没有可以折叠的部分,但因此也牺牲了一些便携性。

古式手铐

中国使用管铐或称筒铐(由美国1930年代的H&R Super handcuffs仿制),与板铐与链铐的主要不同在于连接处有管状的突出钥匙孔,而不是做在铐环的平面上。

巴基斯坦仍旧使用Darby风格的古式手铐。

单重锁与双重锁

现代的手铐为了避免被轻易的打开,大多数具有双重的功能。

手铐的初始状态与铐上后的状态为单重锁,此时铐环是可以单向旋转,以铐住人的手腕与铐紧人的手腕。

当手铐固定住后,可以被锁定,成为双重锁的状态,此时的手铐便无法旋转,不会再铐紧,也无法直接打开,需先取消锁定的状态,变成单重锁后,再解除单重锁的,才能打开。在双重锁的状态下,卡榫是不会动的,可以避免被铁丝等工具轻易撬开手铐。

拇指铐与脚镣

脚镣

除了铐住手腕的手铐外,常见的还有铐住拇指指结的拇指铐与铐住脚腕的脚镣,与手铐不同的地方在于其铐环半径与重量,手铐的重量一般为0.3公斤左右,而脚镣常见的重量为1-3公斤左右。

塑料手铐

当需要束缚大量的人数时,一般很少单位会拥有大量价格较高的传统手铐,为了大量使用上的需要,此时会使用到塑料手铐。其原理与坊间的束线带相同,可以说是两条束线带的结合。不同的是,为了达到束缚的效果,塑料手铐所要求的承重力相对的高得多,一般为100公斤左右,此外为了打开与重复使用的必要,塑料手铐会提供类似钥匙的特殊工具打开。

情趣手铐与玩具手铐

情趣手铐

性商店、玩具商店也会提供类似手铐的商品,不同的是其功能。情趣手铐主要在于性爱上的需求,故铐环会扮以装饰,以特殊的型态吸引民众选购,能在BDSM活动中为双方增进大量感情。玩具手铐由于是玩具,一般会选用塑料材质制造,只要施以较大的力道既可破坏,以避免钥匙不见打不开的窘境。为了安全性,情趣手铐性玩具手铐一般都会提供安全开关,即便钥匙不见了,仍能使用安全开关以打开。

手铐饰品

由于手铐的独特造型,再加上设计师的设计,常出现于手链、项链、手环等设计上,成为饰品的一种。例如在台湾,一款手提包曾因提把设计成炼铐样式而无法出关。[1]

开锁工具

手铐钥匙,长的一端是开锁用,短的一端是用于由单重锁切至双重锁用
  • 钥匙:手铐设计上需使用特定的钥匙才能开锁与上锁,钥匙可以打开同类型的手铐,亦可打开脚镣、姆指铐等。为了避免钥匙通用容易取得的问题,部份手铐会设计特殊的锁,例如双卡榫锁,以避免人犯使用暗藏的通用钥匙打开之。
  • 发夹:发夹与铁丝是电影中常见的开锁工具,利用发夹也确实能打开一般的手铐。部份新型的安全手铐,利用增加锁的复杂度以避免被发夹等工具轻易的打开。
  • 纸片:普通的纸片,例如一元纸币,通过一些技巧性操作,熟练者只需12秒[2]即可开启旧式手铐[3]。此开锁方法在中国大陆因邢鲲自缢事件而广为人知。昆明市公安局公布一名疑犯邢鲲用纸币解开手铐,然后自杀。但有警用装备供应商表示,现时公安已经使用新式手铐,用纸币解开手铐「几乎是不可能」[4]

相关

资料来源

  1. . 台视新闻. [2009-12-25].
  2. . 都市时报. [2009-12-25].
  3. Hoekomjelos. . youtube. 2009-01-06 [2009-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4).
  4. . 明报. 2009-12-18 [200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