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心宮
由來
據史實所記,其媽祖神像為乾隆年間由莆田湄洲天后宮(湄洲媽祖祖廟)分出,據學者林衡道編著指出,為全台十三所由湄洲祖廟分靈而出的媽祖廟之一。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傳乾隆年間即有茅草為廟,道光十八年(1838年)改用石材建為小廟,此後至民國又經數次修建。 據明治三十年調查:媽祖宮:建築物十二坪,廟宇用地五十三坪,清曆道光十年建立,所在三貂堡下雙溪庄。[1] 此後大正十二年改裝石刻花堵與神宇正面:民國六十六年增建前殿,民國六十八年全部重建,至七十四年完成規模。民國91年納莉風災,廟因近臨溪邊而受水害,然神像卻沉於水中,未被洪水沖走,故管理委員會仍提議原址重建,於民國97年加高地基重建完成。
地理環境
德心宮位於雙溪川下游,亦稱為「下雙溪」,昔日為宜蘭及三貂地區水陸交通之要道(古時為望遠坑官渡口),為來往草嶺古道必經之地。據耆老相傳,清代台灣總兵劉明燈在往來淡宜之間,曾投宿於廟內,為當時淡蘭古道草嶺段重要休息站之一。[2]
特殊祭典
媽祖廟都有向湄洲媽祖祖廟進香刈火之習,德心宮亦保有此習。然在日治時期因無法回祖廟進香刈火,進而改為十二年一次至三貂嶺最高處刈聖火之儀式。據耆老所述,媽祖會坐於轎上上三貂嶺高地之後,面向湄洲祖廟方向,等待聖火。然時間一到,便能由祖廟方向傳來一道火光至媽祖轎頂,此時鸞轎便會隱隱靈動,大家便知媽祖已進火完成,再沿途繞境賜福回宮,此為十二年一次的大熱鬧,當地居民必會殺豬公以酬謝神恩。
注釋
-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頁462
- 八里為下雙坑,過渡遠望坑,有民壯寮.里許至三貂大溪,淡蘭分界
參考書目
- 《貢寮鄉志》,民國93年,頁622
- 德心宮管理委員會,《德心宮簡介》,民國77年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噶瑪蘭廳志》,1963年4月,頁46
外部連結
- 大陸湄州媽祖祖廟
- 網路拜拜-全國宮寺廟搜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