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桢

徐绍桢1861年—1936年9月13日),字固卿,祖籍浙江钱塘,生于广东番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父徐灏。系明中山武宁王徐达第十四世孙。

生平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广东乡试举人,后提为广西藩署幕僚,江西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1902年奉派至日本考察军事。1904年受李兴锐提拔,任两江总督衙门兵备处总办,护理江北提督。1907年,任新建陆军第九镇统制,驻军江宁城关。奏请创建征兵制,吸收知识青年加入新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京新军与旧军的江防军和缉私营冲突加剧[1][2]。11月4日,险遭两名满族军官怀枪行刺。终忍无可忍,率部响应革命,在秣陵关起义。战事初失利,退守镇江,各省援军继至,推举徐为联军总司令[3],指挥反攻,12月2日,夺下南京[4]

1912年,民国成立,1月11日,委任为南京卫戍总督[5]。1914年6月,任参政院参政[6]。后历孙中山广东军政府广州卫戍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长、内政部长。孙中山逝世后,退隐几年,1932年复任挂名国民政府委员。

1936年9月13日病逝于上海。葬南京麒麟门外小白龙山,即当年光复南京时,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著作

着有《学寿堂日记》、《三国志质疑》。

参考文献

  1. 高劳. 链接至维基文库 . 东方杂志. 1912-05 (中文). 自武汉发难而后,总督张人骏即陆续调集江防营,分扎要隘,又以各省新军多附革命,遂疑及驻宁第九镇之新军,既拒该军统制徐绍桢给发子弹之请,且檄令移驻秣陵关,而以扼守南京之权授之江防统领张勋
  2. . 神州日报 (上海). 1911-10-23. (阴历)九月一日南京特电……江防营昨夕至新军营前放鎗,颇生恶感
  3. . 申报 (上海). 1911-11-13. ……民军失利,张勋猖狂,贵都督集兵镇江,力图恢复,东南大局,在此一举,苏浙沪已派兵赴援……请贵都督为克复江宁军队总司令,凡赴援水陆各军,统归麾下节制调遣,已通电苏浙都督府公认,转饬各军长官遵照……
  4. . 时事新报 (上海). 1911-12-03. 其四(各处专电) 各报馆鉴:宁城已于今日十时,我军克服。镇军政府文(〔阴历〕十二日)
  5. . 申报. 1912-01-13. 黎副总统、各省都督、各军司令长、各军政分府、伍司法总长、各报馆均鉴:绍桢现奉孙大总统委任南京衞戍总督,所有联军总司令名义,即行取消。谨布。桢。真(11日)
  6. . 新闻报 (上海). 1914-06-20.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徐绍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