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摇滚

后摇滚(Post-rock)在分类上尚有争议,有些人将其看作摇滚乐的一种。后摇的一个特点是,所用乐器一般与摇滚乐相同,但节奏和声旋律音色和弦进行都有别于传统摇滚。

后摇滚于1980年中期,在欧美音乐界开始被提出。在后摇滚音乐里,许多常见的音乐产业传统现象都被颠覆改写,例如吉他不再是主要角色;没有歌词或主唱;打破传统歌曲长度,有些乐曲甚至长达二、三十分钟,后摇滚甚至想打破唱片工业创造一首脍炙人口单曲的愿望。

后摇滚体现了很多流派的特点,比如氛围音乐爵士乐电辅音乐实验音乐

后摇中人声很少见,且当有人声的时候,它也不是像传统的那样作为主旋律并且有清晰的歌词,而更像一种乐器。在后摇中,人声多为很轻柔的哼唱,不规律地分布在整首歌中。

词源

“后摇滚”一词被认为是在被批评家Simon ReynoldsBark Psychosis的专辑Hex评论时创造的,这篇评论于1994年在Mojo期刊上发表。[1] Reynolds 之后(于1994年五月)在The Wire期刊上详细阐述了其想法。[2][3] 他使用“后摇滚”这一词汇形容“用摇滚乐乐器做非摇滚的事情,用吉他做主要音色和组织乐章,而不是即兴重复段强力和弦”。随后他进一步阐述了“后摇滚”一词:

Perhaps the really provocative area for future development lies... in 赛博格 (cyborg) rock; not the wholehearted embrace of 铁克诺音乐 (Techno)'s methodology, but some kind of interface between real time, hands-on playing and the use of digital effects and enhancement.

Reynolds于2005年七月在其博客的一篇文章中表述他使用“后摇滚”一词要早于在Mojo期刊上的文章,此处Reynolds提到在Mojo上文章发表之前使用“后摇滚”的案例位于Melody Maker报刊中。[4] 之后他在博客中说到发现“后摇滚”一词不是其独有的创造。“虽然我真的相信我创造了这一词汇,但是后来发现十几年间这一词汇都被使用着”。在1975年,“后摇滚”由美国记者James Wolcott于一篇关于音乐家托德·朗德格伦的文章中使用,尽管此文章中“后摇滚”的意思不尽相同。[5] 这一词汇在The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也曾使用,用于对一种大致与Experimental rock或“out-rock”风格相似的音乐形式命名。另一个在1994之前使用这一术语的例子可以是在1992年四月,被发现在Steven Walker位于墨尔本的音乐出版物Juke中对90年代noise-pop乐队The Earthmen的访谈中,在访谈中他将其描述为“post-rock noisefest”[6]

欧美后摇滚乐团

美国后摇滚乐团

  • Hammock
  • This Will Destroy You
  • 天空爆炸
  • Tortoise
  • Caspian
  • Athletics

加拿大后摇滚乐团

冰岛后摇滚乐团

英国后摇滚乐团

爱尔兰后摇滚乐团

  • God Is an Astronaut

意大利后摇滚乐团

  • I Am Sonic Rain

西班牙后摇滚乐团

  • 12Twelve

亚洲后摇滚乐团

台湾后摇滚乐团

  • Ivory Plain 象牙平原
  • 甜梅号
  • 晨曦光廊
  • 阿飞西雅 APHASIA
  • 昆虫白
  • 声子虫
  • 拍谢少年(部分作品)
  • 银巴士 Silverbus
  • Triple Deer
  • 八厘米天空
  • 体熊专科
  • Selfkill
  • 大象体操
  • 2HRS
  • 步行者 Pacers
  • 荒山茉莉
  • 柳叶鱼
  • 既视感 Kishikan
  • 昴宿 Pleiades
  • Posh Inverse 优雅逆转
  • 企鹅熊爱吃鸡肉球
  • 暖屿Fuermusha
  • 驴子耳朵
  • 大波起司
  • 西尤岛 the siyuland
  • 桑诺斯Somnus
  • 薛丁格的猫 Cat Schrödingers
  • 穿越棱镜
  • 死未来 The Dead Future
  • 妙蛙种马
  • TFAP
  • Beware the sky falling 天空 乐园
  • Ego-Fugue 自我意识神游

Whale Fall

  • Grandson on the Wall
  • 自然出格
  • Shimmer Riot
  • Presidon't sad
  • 迷雾吐司
  • Goodbye! Nao!
  • 非我
  • 行乐人
  • Nuin8 扭音八
  • 康士坦的变化球

BreakDawn 破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redawn Anxiety黎明前的焦虑
  • 锡盘街
  • The Eternal Flatliner
  • Guirum
  • Swirrl
  • 失真率Distortion theory
  • 贰伍吸烟所

中国大陆后摇滚乐团

香港后摇滚乐团

  • Smoke In Half Note
  • The Fragile
  • 话梅鹿
  • Chochukmo
  • tfvsjs
  • 四方果
  • 俭德大厦
  • Life Was All Silence
  • More Reverb
  • Topsy Wave
  • Vanish
  • The Flashback
  • Elf Fatima
  • Monovan
  • Does God Play Dice
  • 盛叶

日本后摇滚乐团

泰国后摇滚乐团

  • Inspirative
  • Desktop Error
  • Jia Pa Bor Sue 吃饱无事
  • LenMo

马来西亚后摇滚乐团

  • 雪糕公民
  • Deepset
  • coma (马来西亚乐团)
  • The Metaphor
  • mutesite
  • LOCH
  • Dirgahayu

参考资料

  1. Reynolds, Simon. . Mojo. March 1994 [200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6).
  2. Reynolds, Simon. . The Wire. May 1994 [July 8,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 2001).
  3. . The Wire. November 2002 [July 8,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7, 2004).
  4. Reynolds, Simon. . blissblog. July 14, 2005 [November 28,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5. Wolcott, James. . Creem. July 1975 [July 8,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4, 2007).
  6. Walker, Steven. . Juke. April 1992 [September 28,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