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碟
分类
依运作机制概分机械、电容量、光学式三种。其中机械、电容量式使用同唱针性质的触针,光学式则是以雷射读取、又分成反射式跟透射式。由于触针型的盘片和针头接触多少会产生磨损[2],现机械、电容量式均已遭淘汰。
机械式(Mechanical)
- Phonovision,约翰·罗杰·贝尔德在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录制电视节目实验,利用上腊的唱片式圆盘录像[2],效果不彰有如鬼魅[3]
- Phonovid,美国西屋公司于1965年研发的系统,未达实用阶段
- TeD,由德国德律风根与英国迪卡唱片公司在1970年联合研发「电视唱片」(Television Electronic Disc)的缩写,被认为是商业化的先驱,但仍无法突破播放时间短及磨损问题而放弃[4]
- Visc,日本松下公司在1977年公开的系统,于1980年放弃改采JVC的VHD
电容量式(Capacitance Based)
- CED,「电容量电子系统盘片」(Capacitance Electronic Disc)[5]的缩写,美国RCA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SelectaVision系统,利用影碟上的V型沟漕引导附电极的触针(Stylus)读取,依沟漕内凹凸状态引发电容量变化,再转成电子信号重现影音[2];与LD竞争失利,1986年停产盘片声明终止
- VHD,日本JVC在1983年推广「高密度影碟」(Video High Density)的缩写,与前述SelectaVision原理相近,但盘片没有沟漕,以体积较大的触靴(Shoes)读取信号[2];亦曾与LD在日本展开规格竞争,结果不敌于1980年代后半淡出主流市场,最终JVC用在卡拉OK上、残延至2003年止
光学式(Optical discs)
- 反射式(Reflective),现今光盘采用的原理
- 透射式(Transmissive)或称为「穿透式」、「萤光式」[6],曾被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Laserfilm」格式和法国Thomson CSF采用,理论上较反射式优[6],然而反射式的制程技术成熟并不断精进,依旧无法取代
注释
- 张霄亭、朱则刚. 《教学媒体》. 五南图书.
- Video Disc - 影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国家教育研究院. 原出处:《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大辞典》. 1995-12.
- .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5).
- Videodisc - 影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国家教育研究院. 原出处:《教育大辞书》. 2000-12.
- 税则税率查找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4-02-01.
- 2000年可读写型DVD产业及技术动态调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