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

弓形虫学名Toxoplasma gondii),亦称为[1]弓虫,或连同种小名一起称作龚地弓形虫[2],是肉孢子虫科弓形虫属的唯一物种,属于寄生性生物。已确定的宿主是,而弓形虫的携带者包括很多的恒温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弓形虫
科学分类 编辑
演化支 SAR超类群 SAR
演化支 囊泡虫类 Alveolata
门: 顶复门 Apicomplexa
纲: 类锥体纲 Conoidasida
目: 真球虫目 Eucoccidiorida
科: 肉孢子虫科 Sarcocystidae
属: 弓形虫属 Toxoplasma
种:
弓形虫 T. gondii
二名法
Toxoplasma gondii
(Nicolle & Manceaux, 1908)
分裂中的弓形虫寄生虫

弓形虫病是一种病原体为弓形虫的传染病。通常病征轻微或具有自限性,但是会对胎儿和具有免疫缺陷的人或猫造成严重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当一个人或其它动物进食了被形成孢子的虫卵囊污染的食物时,弓形虫会拷贝和侵占他们的身体而令他们可能受到感染。这过程是没有症状或只有很温和、短暂的发烧及疲倦。大多数人永远不知道他们已受到感染。如果宿主动物或人类有完善的免疫系统,它会变成组织囊肿而被隔离,它通常进入休眠,并在宿主有生之年不引起疾病。不过,当未受感染的动物或人服食包含这些囊肿的肉类时,他们可能会受到感染。组织囊肿会被71℃/160oF烹煮而受到破坏,所以煮熟的肉类可以安全食用。

结构

弓形虫结构图

弓形虫包含称为rhoptries和micronemes的细胞器,以及其他细胞器

生命周期

弓形虫的生命周期
更详细的图。 被感染的猫的粪便会感染被猫捕食的囓齿动物,这些囓齿动物更容易被猫吃掉; 它还感染为肉类而饲养的动物,这是一种媒介,取决于肉类的处理方式

刚地弓形虫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概括为两个组成部分:仅在猫(猫科动物、野生或家养)中发生的有性组成部分,以及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猫、和鸟类[3]:2 。 因为弓形虫只能在猫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所以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 所有其他宿主——其中只能发生无性繁殖——都是中间宿主

粪便浮选中的弓形虫卵囊

细胞阶段

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个体寄生虫转化为不同的细胞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细胞形态生物化学、和行为特征。 这些阶段包括速殖子、裂殖子、缓殖子(在组织囊中发现)和子孢子(在卵囊中发现)。

宿主

主要宿主为温血的脊椎动物,但亦能令一些鸟类及冷血动物感染[2],而且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弓浆虫寄生在肌肉和内脏中。猫是唯一可以从粪便传染此寄生虫的宿主,而一般的家猫由于没有出外置触土地的机会,因此几乎不会感染,有感染的猫、也只有在初次感染后的两周内才具有传播能力。

特别注意

目前尚无经过许可及验证有效的用于预防弓形虫的疫苗[4],一些爱猫人士通过兽医或者网络购买的所谓弓形虫疫苗均是小作坊生产的假药。

治疗

在人类中,活跃弓形虫病可以用乙胺嘧啶磺胺嘧啶等药物联合亚叶酸治疗。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需要持续治疗,直到/除非他们的免疫系统恢复[5]

基因组

已对 60 多种弓形虫菌株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大多数大小为60–80 Mb,由11–14 条染色体组成[6][7]。 主要菌株编码7,800–10,000种蛋白质,其中约5,200种在 RH、GT1、ME49、VEG 中是保守的[6]。 已经创建了一个数据库 ToxoDB 来记录弓形虫的基因组信息[8][9][10]

参考数据

  1. 为误译。
  2. . 中国百科网. [2014-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简体)).
  3. Weiss LM, Kim K. 2. Academic Press. 2011 [12 March 2013]. ISBN 978-0-08-0475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4).
  4. Kur, Józef; Holec-Gasior, Lucyna; Hiszczyńska-Sawicka, Elzbieta. . 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 2009-06, 8 (6): 791–808 [2021-02-13]. ISSN 1744-8395. PMID 19485758. doi:10.1586/erv.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5. .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28 February 2019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7).
  6. Lau YL, Lee WC, Gudimella R, Zhang G, Ching XT, Razali R, Aziz F, Anwar A, Fong MY. . PLOS ONE. 2016-06-29, 11 (6): e0157901. Bibcode:2016PLoSO..1157901L. PMC 4927122可免费查阅. PMID 27355363. doi:10.1371/journal.pone.0157901可免费查阅.
  7. Bontell IL, Hall N, Ashelford KE, Dubey JP, Boyle JP, Lindh J, Smith JE. . Genome Biology. 2009-05-20, 10 (5): R53. PMC 2718519可免费查阅. PMID 19457243. doi:10.1186/gb-2009-10-5-r53.
  8. Kissinger JC, Gajria B, Li L, Paulsen IT, Roos DS. . Nucleic Acids Research. January 2003, 31 (1): 234–36. PMC 165519可免费查阅. PMID 12519989. doi:10.1093/nar/gkg072.
  9. Gajria B, Bahl A, Brestelli J, Dommer J, Fischer S, Gao X, Heiges M, Iodice J, Kissinger JC, Mackey AJ, Pinney DF, Roos DS, Stoeckert CJ, Wang H, Brunk BP. . Nucleic Acids Research. January 2008, 36 (Database issue): D553–56. PMC 2238934可免费查阅. PMID 18003657. doi:10.1093/nar/gkm981.
  10. . toxodb.org.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英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