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潟湖
庫爾斯潟湖(英語:, 俄語:, 立陶宛語:, 波蘭語:, 德語:, 拉脫維亞語:) 是位於立陶宛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外濱的一座淡水潟湖。庫爾斯瀉湖與波羅的海以庫爾斯沙嘴相隔,面積1,619平方(625平方英里),集水區面積約100,450平方(38,780平方英里),平均水深3.8米,最大水深5.8米,約90%湖水來自尼曼河。雖然受到水污染的困擾,但它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藻華的存在在2000年代得到證實。[1][2]

庫爾斯潟湖衛星照片

庫爾斯潟湖中的帆船

庫爾斯潟湖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形成。在13世紀,潟湖周圍地區是庫爾斯人和普魯士人的領域。後來它為立陶宛人占據。1252年,條頓騎士團在潟湖的出口建立梅梅爾堡城堡和梅梅爾市,1422年的《梅爾諾海和約》(der Frieden von Melno-See)確立了普魯士與立陶宛之間的邊界。梅梅爾被包含在東普魯士的範圍裡面,一直到1919年這條邊界都未曾變動過,是歐洲未變動時間最久的邊界之一。一戰後在1923年立陶宛將這座城市改名克萊佩達。作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新邊界,尼曼河在下游的120公里河段被德國人稱為梅梅爾河,而位於立陶宛的上游則被稱為尼曼河。邊界還分隔了立陶宛度假勝地奈達所在的的沙嘴,潟湖的南部歷史上一直屬於德國。二戰前夕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從克萊佩達及庫爾斯地區撤走了所有僑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部分東普魯士以及庫爾斯潟湖成為蘇聯領土,湖的北部成為蘇聯的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庫爾斯潟湖現在是立陶宛和俄羅斯之間的邊界,湖的南岸即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3][4]

1649年庫爾斯人居住區

庫爾斯潟湖之夜
外部連結
- Kurische Nehru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german)
參考文獻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 I. Ethem Gönenç, Angheluta Vadineanu. . Springer. 2008 [2021-07-21]. ISBN 978-1-4020-855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 . Vilnius University Ecological Institute. [2009-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 (PDF).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