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
幞头,亦称襆头,是一种古代头饰。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发展自汉代的一种头巾“幅巾” [1]。其形态最初类似于头巾,后来于唐代发展出置于幞头内部用于支撑头型的内衬,称为“巾子”,此后在中晚唐时期逐渐发展成一种帽子并最终分化出诸如官帽、翼善冠等头饰。幞头一般内衬木骨,以藤草为里,外罩漆纱。后来去除里边的藤草而保留漆纱。幞头款式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其造法亦各有不同。宋代朝野男子均会头戴幞头[2][3]。从《图书集成》的插画有幞头公服、展角幞头、交角幞头、乌纱帽(官帽)等,为襆头的不同种类[4][5]展角幞头的两角变短便是乌纱帽了。[6]。
.jpg.webp)
出土的明代幞头(翼善冠)
形制
各地演变
注释
- . www.sohu.com. [2023-07-19].
- 书名: 《中国服装史》 作者: 张竞琼 当前第:59页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幞头》:“幞头,朝服也。北周武帝始用漆纱制之,至唐又有纱帽之逮今用之。”
- 山东博物馆:幞头与帽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3-11-06.
-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杭州出版社,2007
- 孙机:幞头与乌纱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