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斯·拜爾

布萊斯·愛德華·拜爾英語:1929年8月15日—2012年11月13日),生於美國緬因州波特蘭,科學家、發明家與工程師,曾在伊士曼柯達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他於1976年發表了拜爾濾色鏡(Bayer filter),這項專利技術廣泛被應用在現代的數位相機之中,被尊稱為數位影像之父。

早年生活與教育

拜爾的父親為奧頓·拜爾(),母親名為瑪格莉特·威勒·拜爾()。當他還小時,他就對布朗尼(Brownie camera)及其它相機進行拆卸修理。他在波特蘭長大,就讀當地的迪林高中,在學期間,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在此校的暗房。在他過世後,其子大衛()接受紐約時報的訪談時曾說:「事實上是他處理了他高中年刊裡所有的圖片。」[1]。1947年於高中畢業,進入緬因大學,主修物理工程。1951年取得學士學位。

在大學畢業之後,拜爾搬到紐約州羅徹斯特,進入伊士曼柯達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他在這間公司持續工作,直到1986年退休。

他在柯達公司裡遇到了研究員喬恩·費茲傑拉(),兩人於1954年結婚。拜爾進入羅徹斯特大學進修,於1960年獲得工業統計學科碩士學位[1]

拜爾濾色鏡 ()

尚未去馬賽克的拜爾圖案。

1974年,拜爾在柯達公司完成了拜爾濾色鏡的設計,於1975年提交專利申請,並於1976年獲得美國專利,專利編號為3,971,065。此濾色鏡運用像棋盤般排列的"拜爾圖案"(Bayer pattern),將紅、綠、藍色過濾器排列在光傳感器的方格之上,讓數位相機拍攝出栩栩如生的彩色影像。它有一半的過濾器在蒐集綠光,而另一半則是平分蒐集紅光與藍光[2]。 此專利申請描述,拜爾濾色鏡是一種「色彩影像的傳感陣列」,包括交替排列的光度及色度偵測元件……以重覆的圖案呈現,並以光度偵測元件支配此陣列[3]

拜爾矩陣

前任科達數位相機部門的主任工程師,肯.帕洛斯基()在拜爾去世後向紐約時報說:「這個圖案非常單純。」他附和道:「有兩倍於紅或藍色的的綠色元件是為了模仿人類眼睛,以便提供最銳利的全彩影像。」儘管在那之後有一堆替代的圖案發明出來,其中甚至還有一些是他自己的設計-「拜爾圖案已通過時間的考驗。」前任手機相機影像品質標準群的主席賴瑞.史考夫()向時報說:「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數位相機 - 手機,口袋相機,網路相機與消費型數位攝影相機 - 都使用拜爾圖案來產生彩色圖片。」[1]而有一位解說員說道,拜爾濾色鏡被認為是「徹底改變我們瀏覽及拍攝影像方法的經典顯著改變」。科達公司的副總經理暨主席技術長,泰瑞.塔伯()博士說道:「今日每一張拍攝出來的數位影像之後,幾乎都是使用布萊斯·拜爾所發明的簡練色彩技術。」[4]

據羅徹斯特民主黨和紀事報()報導,拜爾在此濾色器的貢獻「為一年之後發展首台數位相機舖路。」而首台數位相機的共同發明者,史帝夫.沙松()向羅徹斯特報說道:「拜爾的貢獻不僅止是先驅性的,而且也是預見性的。」又接著說:「我們甚至沒有想到這些日子以來的數位相機會如何發展。」「布萊斯試想出如何使用盲色感測器的二維陣列捕捉色彩,而那方法轉變成一個數位影像的基礎。他在問題要我們負責之前解決了這個基本問題。」沙松附加道:「布萊斯對我而言是永遠的英雄。」帕洛斯基對民主黨和紀事報說,他感覺到:「非常榮幸能夠與布萊斯一起工作,從我在柯達公司的第一天上班開始……布萊斯是如此的謙遜與穩重,讓我在一些年後才了解他是多麼的有天賦。」他補充道:「拜爾的發明,是我們得以擁有輕化相機來提供銳利圖像的關鍵原因。」

其它專業活動

拜爾對圖學的貢獻,尚有儲存、加強,以及印刷數位影像的演算法,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5]

勳章與獎狀

英國皇家攝影協會()於2009年授予拜爾進步勳章,獎勵其「在科學、圖學技術發展,或是成像的廣泛意義之中,任一發明、研究、出版,或其它貢獻上產生了重大進展的表彰」。拜爾亦在2012年從電視電影工程師協會()獲得了第一個相機起源與影像獎章()[1][6]

個人生活與逝世

拜爾與其妻喬恩有兩個兒子及一個女兒,分別為長子道格拉斯(),次子大衛(),以及么女潔妮()。拜爾於2012年11月13日在緬因州巴斯市()去世,死因為與痴呆相關的長期疾病[1]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1. Hevesi, Dennis. . New York Times. [22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2. . FX Guide. [22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3. . Eastman Kodak Company. [22 May 2013].
  4. . Fot Flock by Epson. [22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5. Havlik, Dan. . Imaging-Resource. [22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 [2016-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