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足纲

少足纲(学名:),又名少脚纲寡足亚纲[1],是多足亚门之下的一,但本纲的物种在数量及体型上都较其他多足类来得小,目前在全世界共发现了大约830个种,分属于12个,一般只有0.5-2.0毫米长,生活在富含腐植质的土壤中。

少足纲
化石时期:始新世至今
新西兰的少足纲物种,属于广烛䗃科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亚门: 多足亚门 Myriapoda
纲: 少足纲 Pauropoda
Lubbock, 1868
  • 六烛䗃目 Hexamerocerata
  • 四烛䗃目 Tetramerocerata

尽管外形比较接近蜈蚣,但其实少足纲可能与马陆所属的倍足纲姊妹群[2]:两者的身体皆分节,而且在节与节之间有融合了的背板,有点类似倍足纲生物,只不过倍足纲生物节与节之间嵌合地更完整[3]。然而,也有理论认为少足纲与综合纲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4]

语源

本纲的学名源自希腊语字根的(少)及(足)。

特征

少足纲动物的身体柔软且分节,体型细小,长0.5至2毫米[2],体色通常为白至棕色。[5]外骨骼薄而柔软。初生的幼体有3或6对脚,脚的对数会随着每次蜕皮而逐渐增加,成体有8到11对脚。[6]牠们没有眼睛,仅具有感光的伪眼区。触角分节,且为独特的双分叉状。[7]六烛䗃目的物种保有循环系统气管的构造。[8]

生态

少足纲动物生活在松散透气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8],族群密度通常低于100只/平方公尺。[7]微小而柔软的身躯让牠们极为适于顺着植物的根系或土壤的孔隙钻动。其活动范围遍及地下10~30公分处,甚至可达1公尺深,亦会在地表的落叶层、腐木、苔藓或树皮底下活动。[8]偶尔会根据水分含量在土壤层中上下迁移。牠们以各种真菌霉菌腐植质为食,也会取食植物根毛等组织的汁液。[5]畏光,会远离光源。[9]其繁殖过程和其他多足类类似,没有交配的过程:雄虫会留下精荚给雌虫捡拾,雌虫再利用精荚受孕。

分布

赫氏蠋Pauropus huxleyi

牠们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丛林中。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全世界所有大洲的腐植土[10][1]都可见。

分类

少足纲现时分为两目共13个科,分别如下:[11][12][8]

  • 六烛䗃目 Hexamerocerata:又称六少足目
    • 千烛䗃科 Millotauropodidae :又称千少足科
  • 四烛䗃目 Tetramerocerata:又称四少足目
    • 阿富烛䗃科 Afrauropodidae
    • 双少足科 Amphipauropodidae
    • 南半球少足科 Antichtopauropodidae
    • 短烛䗃科 Brachypauropodidae:又称短少足科
    • 科林那少足科 Colinauropodidae
    • 倍少足科 Diplopauropodidae
    • 列少足科 Eirmopauropodidae
    • 广烛䗃科 Eurypauropodidae:又称广少足科
    • 汉氏少足科 Hansenauropodidae
    • 烛䗃科 Pauropodidae:又称少足科
    • 聚少足科 Polypauropodidae
    • 球少足科 Sphaeropauropodidae

参考文献

  1. McGavin, George. 陈颖儒翻译 , 编. 初版. 台北市: 猫头鹰出版 / 城邦文化发行. 2000. ISBN 957-0337-77-X (中文(繁体)).
  2. Gillott, Cedric. 3rd. Springer. 2005. ISBN 978-1-4020-3182-3.
  3. Kendall, David. . Kendall Bioresearch. 2005-06-06 [201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4. Wang, Jiajia; Bai, Yu; Zhao, Haifeng; Mu, Ruinan; Dong, Yan. . PeerJ. 23 December 2021, 9: e12691 [2022-04-30]. ISSN 2167-8359. doi:10.7717/peerj.126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1) (英语).
  5. . what-when-how.com. [201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6. Scheller, Ulf. . Treatise on Zoology - Anatomy, Taxonomy, Biology. The Myriapoda, Volume 1. 2011-01-01: 467–508 [2022-04-30]. doi:10.1163/9789004188266_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7. David C. Coleman, D. A. Crossley, Jr. & Paul F. Hendrix. 2nd. Academic Press. 2004: 133 [2022-04-30]. ISBN 978-0-12-17972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30).
  8. 钱昌元, 郭华, 孙红英. . 2015-06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30) (中文(中国大陆)).
  9. Minelli, Alessandro. . Brill Publishers. 2011: 495. ISBN 978-90-04-15611-1.
  10. . Insects and Spiders Scientific Reference. [200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6).
  11. .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30) (英语).
  12. . GBIF.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