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
小年夜或小年为中华传统节日,但各地认同略有不同。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年大约都在春节前一周,以祭灶节前后为小年夜来分,北方多属于农历腊月廿三,南方则多为廿四。不过,一如既往吴语区(上海、苏南及浙江)和台湾以大年夜(即除夕)的前一日为小年夜。「小」意指跟大年夜相比非正式,但本节日各地均非常看重,因为完成此节日就代表要正式过年了。包括年前的冬至及拜灶神(若不过小年)均是中华地区极重要的冬季与年度节日。
史例
《后汉书》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1]自是,祭灶风俗就流传下来。唐宋朝时改为腊月二十四祭灶,元、明两代沿袭,到了清代改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来北方逐渐演变为二十三祭灶,南方民间仍沿旧习,海上贸易蓬勃的浙江台湾等地延至除夕前一天。后祭灶节演变成今日「小年」。
具体时间
各地「小年」或「小年夜」时间略有差异。
习俗

小年起源于祭灶神的传统。今祭灶王爷分两步,先者送,再者接。传说灶王爷平时在人间考察善恶好坏,每年十二月廿四(或廿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过去一年所见。为教灶王爷多言好话,常供奉糖瓜、糖糕一类甜点心,时有以糖糊于画像嘴边,今也见巧克力、硬糖等现代甜食。除夕日灶王爷禀报完毕,重回人间、继续考察,是为接迎,多以一张新画像供在厨房,也有用红纸一张,上书「司命灶君」。画像两边时有对联,例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或「敬神如在」。
不过小年而过小年夜的地区,小年夜多与大年夜一样隆重。一者过年时家庭成员都会提前回家,因此小年夜时常已全员到齐,开始围炉团圆;二者女子出嫁,一般不再回娘家过大年夜,故娘家小年夜常加摆宴席,接迎女儿回家。今普通人家常无神桌、祭台者,也流行在正月初一早上,直接到庙中祭祀玉皇上帝。
诗歌
注释
- 《后汉书•阴识传》
- 题注:俗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是夕灶神上天告人功过,家家祀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