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县县衙

密县县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城关镇,地处密县老县城的中心,在隋朝至20世纪70年代的1300余年间均为密县的县治处所。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毁于,现存建筑为康熙年间时任知县衷鲲化在原址重修。2013年3月,密县县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密县县衙
县衙大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河南省新密市
坐标34°30′55″N 113°21′42″E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7-1202
登录2013年3月

历史

密县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密县县城由大隗镇迁至现老县城的位置,密县县衙于此时始建,历经之后各朝,先后有200余名知县在此任职。县衙于元末毁于战火,、清期间屡毁屡修[3]。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时任知县衷鲲化所修。

结构

密县县衙座北朝南,五进院落,现存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东西厢房、牢房等建筑,共有房屋300余间,均为青砖灰瓦硬山式建筑[3],是中原地区典型的衙署建筑群,占地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2]

大门及仪门

县衙大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在大门外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亭子,分别为旌善亭和申明亭,为明代所设,用以教化民众。其中旌善亭位于东侧,内立一红色木牍,用以表彰各种好人好事,来鼓励人们积极向善;申明亭则位于西侧,内立一黑色木牍,主要公布坏人坏事,以警醒人们不要重蹈覆辙。大门西侧还立有螭首碑,碑上刻有《衷公重修县治碑记》,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县衙时所立[4]。仪门位于大门内侧,亦面阔三间,为县衙的礼仪之门。仪门通常关闭,只在新官到任、高官到来、举行重大庆典、公开审理重大案件时方可打开。在仪门两侧设两个门,东门称“生门”,西门称“死门”[5]

大门与仪门之间的甬道两侧设有莲池,使密县县衙成为中原地区唯一有莲池的县衙[5]。莲池长18米,宽6米,深3米[6],以其谐音“廉耻”,寓意廉洁清政。在中间的甬道下设有三孔券洞,使两侧莲池之水可以互通[5]

大堂、二堂及三堂

大堂为县衙的主体建筑,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庆典、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其堂号为“牧爱堂”,寓官爱民之意,由重修县衙的知县衷鲲化所定。大堂面阔五间宽17米,进深三间达12米,高10米,建筑面积204平方米。与其他县衙大堂相比,密县县衙大堂的堂前设有卷棚,此为较高级别衙署的特征[5][3],其与大堂成为一体。在大堂正中为知县公堂,上悬“明镜高悬”匾额,正面屏风为“海水朝日”图彩绘。堂前有两块跪石,其中东侧的方石为原告跪石,而西侧的长方石则为被告跪石[7]

二堂为审理隐私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场所,二堂的建筑结构与大堂基本相同,建筑面积为160.5平方米,其堂号为“三鉴堂”,亦由知县衷鲲化所定,取荀悦《申鉴》中“鉴于古,鉴于人,鉴于镜”之意[8]。在二堂的东西两侧各设有三间厢房,为知县接待外来文武官员时使用,与二堂和宅门共同形成县衙的内署。三堂位于二堂北侧,为知县学习和会客的地方,其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幕僚的办公场所[1]

大仙楼院

大仙楼

大仙楼院位于县衙最北侧,主体建筑大仙楼为两层阁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3]。大仙楼一层用来供奉狐狸大仙,二层则用来存放机密档案和保管印信。大仙楼的东西两侧为厢房,各为三间双层楼房,其中东边为粮库,西边是银库。大仙楼后是县衙的后花园,有假山、池塘、回廊、亭榭等[9]

监狱

县衙监狱位于大堂以南,仪门以西,由围墙、瞭望楼、男牢、女牢、禁卒房、刑讯室和狱神庙等建筑组成,现存有牢房和狱吏房60多间,均为砖石结构建筑,整体保存完整。监狱内有南北二大庭院,其中南院关押女犯,北院关押男犯,以北院为主要建筑,与男牢同在内监的还有刑讯室和狱神庙[10]。县衙监狱自隋代设立以来便一直被沿用,直至2003年才结束作为监狱的历史,成为县衙博物馆的一部分[11]

参考文献

  1. . 郑州市文物局.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2. . 密县县衙.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3. 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10: 224–225. ISBN 7-5348-1741-2.
  4. . 密县县衙.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5. 梁冠山. . 中国老区建设. 2008, (12): 55.
  6. . 密县县衙.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7. . 密县县衙.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8. . 密县县衙.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9. . 密县县衙.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10. 别治明; 马晓. . 中国文化遗产. 2019, (03): 99–104.
  11. 袁勇; 石铭. .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07-1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