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

宅男,是台湾互联网文化兴盛后,对日本用语「御宅族」重新定义,扭曲原本含意并经约定俗成后,创造出的新词汇。连同「宅女」,于2012年正式收录进权威性的汉语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1],不分性别的对应词是阿宅

一个刻板印象的宅男房间形像

词汇来源

现今的「宅男」一词之定义,与日本所认知的「御宅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宅男」一词可追溯到2005年8月,台湾BBS站批踢踢实业坊的版面(如Hate、JapanDrama)流行着日本电视剧《电车男》,内容是一个不修边幅的日本ACG御宅与高挑美女邂逅的故事,接着台湾批踢踢网友们开始在Hate板上戏称,自己都待在家里不出门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网的人根本是「宅男」,从这时开始「宅男」一词在台湾大肆流行。

然而,「御宅」( otaku)原本是尊称对方或者对方宅邸的敬语(您、贵府),早期常被ACG爱好者引以互称,而成为该族群的代称(之后因一些负面新闻也产生了贬义),后来扩大泛指热衷于某种流行文化并对其有深入了解的爱好者,例如:「铁道宅」、「军事宅」等等。也就是说,「御宅族」无关乎是否都待在室内足不出户,而是指「热衷且博精于某种流行文化事物的一群人」。

「宅男」最初的定义即从御宅族的延伸用法而来,由于最初网络上的御宅族普遍都是男性,从而延伸出了「宅男」这个词汇,并开始被华语社会广泛使用。但对原义不了解的人对「宅」字产生误解,仅以「居住处」作为解释,且经网络传播及媒体渲染后,造成了积非成是的情形。于是,现在使用「宅男」或「宅女」之词,一般主要是指:整天待在家里(或宿舍)、生活圈内只有自己、不擅与人相处的人。

使用情况

虽然「男性茧居族」(隐蔽青年)比较符合上述说明,也早已出现而可代替「宅男」,但台湾主流媒体未予以采用,[2]此外亦有将「宅男」与「男性尼特族」作同义词的情形发生。[3][4][5]并且「宅男」一词在媒体新闻追求耸动标题的情况下,与年轻男子有关的负面报导很容易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冠上该词语。[6][7][8]再者,「宅男」这个词语近年也频繁地跟病态肥胖者划上等号,从而产生「肥宅」这个歧视语,以及相应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女子只要是面容漂亮、身材姣好、穿着清凉,无论是女艺人、女记者、女网友、Show Girl,在新闻中往往会被冠上「宅男女神」之描述。[9]

传播媒体、公众人物争议案例

  • 2009年3月15日,香港无线电视(TVB)的新闻节目《星期日文件》播出名为「港女‧讲男」的特辑,节目把港男等同电车男及宅男,当中被认为有误导抹黑御宅族成份,引起网友的激烈回响。
  • 2007年9月1日,吴宗宪于《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中,在翻阅轻小说《凉宫春日的忧郁》时读出自编内容,有意见认为是误导观众该作品为色情作品,引发争议。
  • 黑涩会中的祐祐曾说出「宅男根本不应该活在这世上」的言论,遭到网络上的负面反应。[10]
  • 新闻上曾以《女生怨:交大男「很宅」》为标题,对交大学生有诸多不必要的话题制造,造成许多交大学生不满。[11]
  • I'm vlog网络视频征稿比赛在首页广告栏曾引发出「醒醒吧~阿宅。」用语,更出现「动漫迷在要求尊重前,有先做到自重吗?」带有争议的开放辩论议题。
  • 2015年7月20日,台北捷运再度发生随机砍人事件。台北市长柯文哲针对此事于媒体发言,节录如下:「……如果对象是一种很孤立的、跟家人也没有密切来往的这种宅男与社会孤立分子,目前体系里好像没办法把这些人找出来去追踪。……」。此言论引起不少御宅群起反弹,亦让宅男一词更显负面。[12]察觉失言后,柯文哲市长于22日改称精准的说法为「社会孤立的疏离分子」。[13]

流行文化

注解

  1. . [201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2. .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3.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2).
  4.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5.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2).
  6. . [201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7. . [2013-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9).
  8.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9.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10. . [2009-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7).
  11. . [2013年1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12日).
  12. . [2015年7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13. .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