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

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副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四大著名副刊之一[lower-alpha 1]。《学灯》于1918年3月4日创刊,至1947年2月24日终刊,历经29年,间中曾有数次停刊并复刊。

《学灯》于1918年创刊之初为周刊,每周出版一期,同年5月起改为每周两期、12月起改为每周三期。1919年1月起改为日刊,每逢星期日休刊,同年12月起改为每日发行,直至1929年5月16日为止。

历史

《学灯》创刊时之初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灌输文化」、「屏门户之见」、「为社会学子立说」,内容以评论学校教育和灌输青年修养为主。1919年起设有「社会问题」、「妇女问题」、「劳动问题」等专栏,并开始刊载文学作品,成为青年投稿新文学创作的主要刊物,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陈望道恽代英田汉成仿吾等人都曾在《学灯》发表过作品。[3]

1925年11月,原载于《时事新报》的〈教育专栏〉并入本刊,恢复以教育新闻内容为主,其后并于1928年4月4日更名为《学灯教育界消息》。1929年5月16日改刊为《教育界》,因此首度停刊。[3]

1932年10月23日复刊,更名为《星期学灯》,主要刊登内容是书报评介、世界文艺思潮介绍、读书随笔、国内文化消息等文章。1934年6月3日,更名《时事新报学灯》;1935年9月22日,再度停刊。[3]

1937年2月14日,《星期学灯》再次复刊,开始刊载有关政治历史哲学的论述;同年8月8日,第三度停刊。1938年6月5日,《星期学灯》在重庆复刊。1946年4月12日,《时事新报》在上海恢复出版《学灯》,以介绍西方学术文化为主。1947年2月24日,正式终结停刊。[3]

理念

《学灯》最初原有张东荪匡僧俞颂华郭虞裳宗白华李石岑郑振铎柯一岑朱隐青潘光旦钱沧硕等人担任过编辑,在五四运动时期秉持尊重科学的态度,重视输入西方新思想,同时主张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认同偏激破坏和挑战旧思想道德的作风,认为它们将会随着时代自然而然地消灭。[4]

1932年易名为《星期学灯》后有傅雷曹聚仁张资平胡怀琛赵景深刘大杰等人撰稿;1937年《星期学灯》复刊由薛农山主编,叶青李季郑学稼等人撰稿,大量介绍关于无政府主义实验主义新村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唯心主义等的西方学术译着,刊载过杜威杜里舒罗素柏格森巴金等人的论文。[3]

注解

  1.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报业副刊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开始变革,出现著名的四大副刊——晨报出版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出版的《学灯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出版的《觉悟副刊》、京报出版的《京报副刊》。[1][2]

参考数据

  1. 李平科.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广州). 1997年, 第3期: 94-96页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2. 员怒华. .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年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3. . 上海年华.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4. 许纪霖. . 台北: 秀威出版. 2019年: 70-71页. ISBN 9789863266839.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延伸阅读

  • 张黎敏.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年. ISBN 9787509552735.
  • 吴静. .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年. ISBN 9787506833783.
  • . 时事新报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拷贝中心). 1996年. OCLC 561069896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