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服
来历
学位服饰的历史起源于12世纪,即大学正在形成的时期[1]。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着长袍,用帽子保护他们的头。当时这种长袍天天要穿。后来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帽子演变成了今天大学的礼服,一般此类礼服在学校毕业典礼或其他一些重大庆典穿着,平时不用穿戴。
- 学位服原型天主教修士服
在英格兰亨利八世时代,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首先开始规范学位服饰,学位服饰在美国的流行始于哈佛大学(1636年),中国大陆现代学位服始于二十世纪中期左右[1]。
- 牛津大学学位服
- 马克·吐温的毕业照
- 剑桥大学学位服
- 哈佛大学学位服
- 爱丁堡大学学位服
- 2008年爱丁堡大学的毕业典礼
地区
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位服样式也不一样,以英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派及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派是两个典型的流派。
中国大陆

1930年代的学位服
学位服在中国的产生背景是耶稣会在中国创建教会学校同时把学位服引进了中国,同时留学生归国拍摄的学位照引起了国内人的兴趣。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学位服问题与北京服装学院组成“建构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的课题组。1994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学位服简様》和《学位服着装规范》,开始统一规范中国学位服[1][2]
中华民国(台湾)
民国六十八年(公元197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台(六八)番字第八八〇八号函》曾规定:
- 袍:长度以下摆离地30公分为度,以轻柔免烫不发光之府绸制作为原则。领围:分小、中、大三号,分别为47公分、48.5公分、50公分。
- 博士:玄黑色,前襟采拉链式,襟之两旁加缀“黑色平绒方直条宽饰”。袍领为中国式领。袍袖采宽大式,左右各缀三道“黑色平绒横饰”(横饰长39公分、宽5公分)。
- 硕士:玄黑色,前襟采拉链式。袍领为中国式领,袍袖采宽大式。
- 学士:玄黑色,前襟采拉链式。袍领为中国式领,袍袖采宽大式。
- 帔:长110公分,宽50公分,前帔领至领口长21公分,帔口长8公分。以丝缎及各色平绒制作。
- 帽:方形,帽缘各长24.5公分,帽穗长21公分,帽之布制与袍同为轻柔免烫不发光之府绸,帽穗以丝绒线制作。
教育部表示,大学法及其施行细则未明文规定且不违法其他法律者,皆属学术自由范围。学位服样式属学术自主事项,得不受民国六十八年函释之限制,各校可自行设计规划。(教育部高教司,2016)
美国

The Harvard doctoral gown and hood, which do not entirely follow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system.

Professors and newly conferred doctors of philosophy posing at a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graduation.

American academic dress is typically closed at the front and properly worn with the prescribed cap, as well as the hood. On the baccalaureate dress shown other items such as scarves, stoles or cords may be seen.
参考数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